时间:2025-06-27 11:33
近日,武陵源区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雨侵袭,武陵源区自然资源和林业局高度重视,加强防范,积极谱好“汛前、汛中、汛后”三部曲,筑牢防汛安全堤。
汛前:提前部署、精准施策,谱好防汛“前奏曲”
隐患排查织密风险网。自年初起,武陵源区局便联合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开展“拉网式”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全区218处在册隐患点进行动态评估,并新增排查切坡建房、旅游道路等重点区域。争取资金28万元对7处潜在风险点进行“微治理”,更新“一点一策”防治方案,确保每个隐患点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同时,建立“人防+技防”监测体系,为高风险点安装普适型监测设备,实现24小时实时预警,为科学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应急预案构建安全链。汛前,武陵源区局编制了《武陵源区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武陵源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督导乡(街道)根据1:10000地质灾害调查基础数据成果,完成行政村地质灾害风险区避险转移预案。组织区、乡、村三级开展防汛应急实战演练,重点模拟人员转移、道路抢通等场景。建立与气象、应急、水利等部门的“多源数据共享平台”,实现雨情、水情、险情实时互通,确保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畅通。
防灾宣传提高自救力。武陵源区局联合应急、气象部门,通过“武陵源发布”新媒体账号、村村响广播等渠道,密集发布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预警信息,通过“屋场会”线下累计开展宣传培训20余场,覆盖群众6万余人次。在天子山街道黄河村等重点区域,组织村民参与避险演练,熟悉转移路线和安置点,切实将防范意识转化为自救能力。
汛中:积极响应、冲锋一线,谱好防汛“进行曲”
科学调度筑牢防控墙。6月18日16时,武陵源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武陵源区局主要负责人通过视频会商系统实时掌握隐患点动态,与应急、水利等部门组成“联合战队”在区应急指挥中心集中办公。局分管负责人在综合值班室坐镇指挥各自然资源所,每3小时更新雨情、险情分析报告,并成立4个防汛督导组深入各乡(街道)指导救援。6月19日9时应急响应等级提升至Ⅱ级,全员取消休假,局、所两级24小时在岗值守。
精准转移守护生命线。在一线抢险中,武陵源区局干部职工依托“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平台”,通过高频次巡查、专业研判,践行“应转必转、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原则。因行动及时、措施得当,多起险情均成功避险,全区设置11处安置点,避险转移234人、集中安置249人。
联动处置打通救援路。针对暴雨引发的道路塌方、电力中断等问题,武陵源区局联合交通、城管等部门成立“抢险突击队”,出动工程机械20台次,清理塌方50余处,抢修受损道路9条,保障应急通道畅通。同时,协调景区管理部门果断关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宝峰湖等景区,开展地毯式排查,确保滞留游客安全撤离。
汛后:科学评估、助力重建,谱好防汛“暖心曲”
隐患复查消除次生险。迅速组织专业技术团队,对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回头看”,重点核查暴雨期间出现异常的7处点位,均第一时间纳入监测体系,落实专人巡查、实时预警等防范措施。同时,严格开展汛后返居确认工作,逐户排查转移户房屋安全性、周边地质稳定性,组织专家评估风险,确认安全后才允许群众返居。
资金保障提速重建路。武陵源区局将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灾后重建资金,迅速启动前期争取的100户地质灾害防治资金40万元,优先保障农村切坡建房户、景区周边居民的房屋修缮与安全加固,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紧急除险,为重建按下“加速键”。
经验总结加速提质效。汛后,迅速召开“6.18”防汛复盘会,梳理防汛救灾工作经验,深入分析问题短板,全面掌握问题隐患,研究部署改进措施。同时,建立“户帮户”转移避险联动机制,进一步压实防汛责任,形成“人人参与、全域防控”的地质灾害防治格局。(武陵源区局 胡绍华 吕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