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工作动态>市县动态

株洲:践行汛旱并防推动耕地增量提质

  时间:2025-10-13 17:04

“以前这块地,旱天裂得能塞进手指头,雨天又泡成烂泥塘,谁种谁赔本!如今,却成了‘涝能快排、旱能稳灌’ 的高产稳产田。”站在株洲渌口区松西子社区连片的稻田边,村民望着眼前金灿灿的稻穗感慨不已。

这场从“撂荒”到“丰收”的蜕变,背后的“总导演”正是被重新规划、高效利用的水资源。近年来,该社区以“汛旱并防”为抓手,将水资源从制约耕地发展的“瓶颈”,转化为驱动耕地增量提质的“核心资产”,走出了一条“以水定地、以水增地”的特色路径。

以水定地:算清水账,守住耕地红线

“耕地规划不能‘拍脑袋’,得先看水够不够、排不排得走。”社区负责人介绍,项目规划分别标注水利设施布局、耕地恢复潜力、产业发展方向等,这些正是社区“以水定地”的核心依据——先算清“水资源账本”,再划定耕地发展边界。

规划之初,相关部门就对社区水资源进行了全面摸排:统计区域内年平均降雨量、过境水资源量,核算现有水库、山塘的蓄水能力,甚至测算每一寸土地的灌溉需水量。基于数据测算结果,划定了“旱涝保收核心区”,将水源保障充足、排水条件良好的区域优先纳入耕地整治范围;而那些地处低洼、易积水,或远离水源、灌溉成本过高的边际土地,则果断纳入生态修复范畴,退耕还林还湿,既避免了“强行耕种却颗粒无收”的浪费,也守住了耕地质量底线。

“以前总想着‘多划点耕地’,结果不少地因为没水浇、排不出涝,最后还是荒了。”该社区负责人回忆,过去社区耕地碎片化严重,千余亩耕地被分割成数百块小田,其中近三百亩因旱涝问题常年撂荒。按“以水定地”原则规划后,不仅避免了无效投入,还让每一寸耕地都能“喝上放心水”。截至目前,社区已平整的近两千亩耕地,全部位于“旱涝保收核心区”,灌溉保障率达100%,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 的历史。

以水增地:整治水系,唤醒“沉睡”土地

“这片百余亩的低洼地,以前一到雨季就淹,连杂草都长不好,现在成了能种双季稻的好田!”顺着社区负责人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已经整治好的田块,田边有新建的排灌站,便于将田间多余的积水排入渠道。

社区过去的灌溉渠道多为土渠,不仅渗漏严重,还因长期淤积变窄。在“汛旱并防”项目中,相关部门首先对水系进行系统性整治:将两万余米土渠改建为混凝土灌排渠,实现“灌排分家”;新建数座机台、改造多座山塘,构建起“山塘蓄水、机台提水、渠道输水”的立体水利网络。

水系通了,“增地”的空间自然显现。过去被多条土渠、田埂分割的数十亩耕地,经过水系整治后,拆除了多余田埂,拓宽并硬化了灌排渠。“以前田埂宽半米,现在渠边只留少量作业道,多出来的地都种上了稻子。”整治后实际耕种面积有所增加,同时通过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可提高水稻亩产产量。

据统计,通过水系整治、破除田埂、复垦撂荒地,该社区已新增耕地两百余亩,复耕撂荒地三百余亩,原本碎片化的耕地实现了“小并大、劣变优”,为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条件。如今,社区引进的种粮大户已连片承包千余亩耕地,防止整治后的耕地“二次抛荒”。

以水提质:生态赋能,筑牢丰收根基

“以前浇水是‘大水漫灌’,不仅浪费水,还容易把土壤里的养分冲掉;现在用科学灌溉方式,水和肥料直接送到作物根部,土壤越来越肥了。”

“水不仅能‘增地’,还能‘养地’。”引进种粮大户进行专业管理,可实现对耕地的土壤肥力、灌溉次数、施肥种类等数据的“精准管护”,既提高了产量,又避免了土壤板结。

如今,该社区的耕地不仅“数量多了”,“质量好了”,还形成了“水-土-作物”的良性循环。据测算,社区汛期排涝效率提升40%以上,旱季灌溉覆盖范围扩大30%,耕地亩均产值较项目实施前提高了35%,真正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株洲市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在全市县市区推广该社区经验,计划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建和改造大量灌排渠,新增和提质数万亩耕地,让更多“撂荒地”变成“丰收田”。

株洲:践行汛旱并防推动耕地增量提质

338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