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13 16:55
近日,由省厅调查处组织省第二测绘院主持编制的《自然生态系统碳汇遥感监测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经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正式作为湖南省地方标准发布,自2025年12月30日起实施。该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湖南在构建规范化、科学化的自然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体系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为全省落实“双碳”目标、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
▲《自然生态系统碳汇遥感监测技术规程》获批发布
该《规程》是全国首个以遥感技术为核心,系统覆盖林地、草地、湿地、耕地等多种自然生态系统类型的碳汇监测技术标准,有效填补了多生态系统协同碳汇遥感监测技术规程国内空白,在全国碳汇监测标准化建设中具有开创性和引领性意义,为构建统一、可对比、可核实的碳汇核算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程》全面规范了自然生态系统碳汇遥感监测的整体流程,涵盖基本要求、监测流程、监测范围与周期、数据收集与处理、碳汇核算、数据库建设及监测报告编制等关键环节。《规程》融合遥感反演、模型模拟与地面验证等多源技术,构建了“天—空—地—网”一体化的碳汇监测技术框架,为实现大范围、高精度、动态化的碳汇评估提供了可操作、可推广的标准化路径。
该成果源于长期科研探索与实践积累。自2022年起,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省厅调查处依托自然资源“天空地网”综合监测体系,在国内率先组织相关单位开展自然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技术攻关。推动省第二测绘院、武汉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六家单位成立“自然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指导中心聚焦南方丘陵区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空间异质性强的特点,围绕“理论研究—模型构建—系统集成—典型应用”主线,系统推进技术研发与示范,成功构建基于遥感技术的本地化碳汇核算模型,深度参与2部国家行业标准与1部国家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组织相关单位先后在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靖州县、通道县、资兴市、南山国家公园、洞庭湖区域等典型生态功能区开展碳汇监测试点,探索形成了多项示范案例,为《规程》编制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据悉,传统碳汇监测多依赖样地调查法,不仅耗时久、成本高,也难以实现县域以上尺度碳汇量的精准测算。本次发布的《规程》充分发挥遥感技术优势,具有时效性强、无破坏性、覆盖范围广、监测效率高等突出特点,能够快速、客观地反映区域碳汇动态,为政府决策、生态补偿和碳交易等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为确保《规程》的科学性与适用性,省厅调查处先后两次邀请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在内的全国十余位碳汇领域权威专家,对《规程》进行评审指导,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规程》结构合理、内容全面、技术先进,契合湖南实际、体现区域特色,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省厅调查处相关负责人指出,该标准的制定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双碳”工作及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举措,旨在为全省自然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提供统一方法依据,对提升全省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省厅将以《规程》实施为契机,全面推动全省碳汇监测工作迈向系统化、标准化、业务化新阶段,以精准的碳汇监测“生态标尺”,助力全省科学绘制“绿水青山”碳汇图谱,为全国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体系建设贡献“湖南智慧”。(厅调查处 省第二测绘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