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19 15:24
【动态集锦】
近日,从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获悉,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整体规模约60亿元,年增速超20%。根据省工信厅编制的《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到2021年,我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近年我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不断完善,已初步形成具有国内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和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区。据省工信厅初步统计,目前,我省人工智能产业链相关企业达400余家,长沙、湘潭等地已形成产业集聚区。拥有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湖南大学)、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人工智能学会、自兴人工智能研究院、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多家科研机构以及一批创新型企业。
根据《行动计划》,未来3年我省将实施关键技术创新计划、智能产品创新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应用计划、集约集聚发展计划、支撑体系构建计划五大任务;通过加强组织保障、加大政策支持、深化开放合作、优化发展环境、加强人才培育5项保障措施,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
(据湖南日报)
9月10日,株洲市政府与百度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实施人工智能城市治理产业培育项目。9日下午,株洲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与百度公司副总裁张东晨座谈。
根据协议,双方将整合资源,设立株洲•中国动力谷人工智能赋能中心及相关公司,加快人工智能在“智慧株洲”建设中的应用,加强百度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传统制造业、能源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推动株洲产业创新和变革,携手将株洲打造成全国人工智能示范城市和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基地。
毛腾飞说,百度公司在搜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领域实力雄厚。当前,株洲正在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全市域推进“智慧株洲”建设,大力度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城市建设,为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希望双方以此次签约为新起点,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力促项目早实施、早见效,同时积极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实现共赢发展。
张东晨表示,株洲是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百度愿意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先技术注入株洲,让株洲不仅为中国和世界提供机车动能,也能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澎湃动能。百度将发挥自身优势,以“动车速度”推动合作项目落地见效,在合作中寻找更多新的发展契合点,努力为株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据贤集网)
9月12日11时26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将5米光学业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该星可有效获取宽幅高光谱及多光谱数据,进一步完善了自然资源卫星观测体系,并将与后续系列卫星组网,形成全球领先的业务化对地光谱探测能力。
5米光学业务卫星为我国空基规划中的重要型号,由自然资源部主持建造,并对该业务卫星工程建设负总责,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为项目法人,直接负责工程建设管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担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
该卫星运行于太阳同步轨道,设计寿命5年,通过所搭载的两台相机,可有效获取115公里幅宽的9谱段多光谱数据以及60公里幅宽的166谱段高光谱数据,其中全色谱段分辨率可达2.5米、多光谱为10米、高光谱优于30米,高光谱载荷可见近红外和短波红外光谱分辨率分别达到10纳米和20纳米。该星作为我国自主建造并成功运行的首颗民用高光谱业务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新型对地观测卫星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
5米光学业务卫星在承接02C卫星能力的基础上从姿态机动、图像质量等方面全面提升了卫星的功能性能。其中,多光谱谱段由3个扩展为8个,并将幅宽增加一倍;高光谱相机充分继承“高分五号”高光谱相机成熟技术,并针对自然资源主体业务需求进一步优化,信噪比等部分核心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此次成功发射运行将进一步拓展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手段,大幅度提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定量化调查监测能力,支撑及时掌控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状况及变化趋势。卫星光谱分辨率更高,在生态环境监测、土壤质量评估、地质矿物填图、地表水和冰川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推动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并可广泛应用于应急管理、生态环境、住房与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相关领域。
据了解,自然资源部已建设21家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未来将基于自然资源领域部省统筹、整体联动、多网协同、辐射市县的卫星应用体系,加快高光谱等新型载荷数据及应用技术的推广,充分发挥卫星效能,全面提升行业卫星遥感技术和应用水平,有效支撑自然资源部加强自然资源监管、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履行全面所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任务。
5米光学业务卫星投入使用后,将与高分五号卫星开展协同观测,并将与后续卫星组成在陆地资源中分卫星星座,进一步提升覆盖与重访能力。随着国家《空基规划》、《陆海规划》的逐步落实,预计到2025年,自然资源领域将陆续建成陆地中分星座、高分星座等,涵盖全色、多光谱、高光谱、SAR、激光雷达等载荷,形成全天候、全谱段遥感数据保障体系,为我国天地一体化自然资源调查与监管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据自然资源部网)
近日,广东省建成全国首个省级海啸监测预警全链条系统。这标志着广东自主开发建设地方海洋观测预报体系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将极大提升该省海洋预警报基础水平,为海洋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支撑。
广东省海域辽阔,是全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多发。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能力建设,大力提升海洋预警报及灾害防治能力。
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啸监测预警全链条系统分为海洋灾害应急态势分析综合展示平台、海啸监测预警接收分发及实时模拟分析系统两部分,通过多源预报数据可视化、真实数据驱动下的灾害动态仿真,实现台风路径及态势展示、重点岸段超警戒潮位自动判定、海啸实时模拟分析、预警报自动发布等多项功能。
其中,海洋灾害应急态势分析综合展示平台通过接入和展示南海及广东周边海域台风、海浪、风暴潮等海洋气象、海洋灾害实况和预警报产品,实现与广东省风暴潮、海浪等数值预报系统和潮位观测网的动态互联,实现海洋灾害发展趋势动态仿真展示、超警戒潮位自动判定预警。
海啸监测预警接收分发及实时模拟分析系统通过与国家海啸预警中心数据互联互通,实时监控西北太平洋海啸预警信息,快速感知海啸基本情况,展示实际观测结果,编辑加工预警信息,制作并自动发布广东省海啸预警。
据了解,下一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将依托该系统,推进海啸预警监测与信息发布工作,并加快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海啸预警信息自动发布与传递网络,进一步强化功能开发和科技创新,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更好地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据自然资源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