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特色栏目>业务工作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动态2018年第31期(总第209期)

时间:2018-09-21 17:11

【动态集锦】

湖南打造国土空间监测监管体系

从日前湖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全省绿色发展国土空间监测监管能力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初到7月底,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为各单位提供地理空间成果数据313批次,数据总量达116.16TB,总价值约10.52亿元。全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已整合进土地、矿产等58个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应用行业累计达32类。

近年来,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大力加强国土空间监测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逐步形成。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湖南省国土规划(2017-2035年)》通过部省审查。二是全省统一的空间坐标基准与大地坐标系统已经建立。完成了省市县三级各类地理空间数据向2000坐标系转换工作,于今年7月1日起全面使用我国自主建立、适应现代空间技术发展趋势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全省统一的空间数据本底宣告建立。三是服务各类地理空间管控的基础数据已经建立。建成了覆盖全省的122个基准站卫星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全省现代测绘基准精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了拥有包括35类80余个数据库的海量自然资源数据库;1:2000基础数据建设重大工程基本完成,形成了总量达400多TB的基础数据成果体系;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圆满完成;实现了全省1:1万基本分幅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覆盖。四是天空地一体化的遥感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大力推进全省遥感影像统筹,相继组建挂牌两个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一个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工程技术中心;突发事件应急情况下,订单下达5小时即可获得所需的定制数据;全省遥感科技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前列,目前全省航空航天影像数据量300多TB,2018年度覆盖面积超过90%,省域内无云影像覆盖率为98.44%;开展了20多项国家和省级基础性、专题性监测,使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更科学、管理更有效、监管更到位。五是地理空间数据共享服务稳步推进。已有14个市州、21个县市完成数字城市建设并运行应用,51个县市启动建设。省国土资源厅与14个市州人民政府、14个省直部门、7所院校和军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发改委、人防多个行业研发地理信息系统50余个。

(据自然资源部测绘地理信息管理网)

3.8万人参加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

2018年度全国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于9月8日至9日,在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时举行。经审核符合条件的3.8万名测绘地理信息专业技术人员报名参加考试,报名人数较去年增加近27%,是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2011年开考以来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一次,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统一命题,设测绘综合能力、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和测绘案例分析3个考试科目。参加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的人员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3科目均合格,方可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测绘师资格证书》。

注册测绘师制度自2007年建立以来,历经2009年注册测绘师资格考核认定和2011至2017年7次全国考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6673人取得注册测绘师资格,13391名注册测绘师通过注册审批取得注册证和执业印章。

(据自然资源部测绘地理信息管理网)

中科院助蒙古建立旱情遥感监测系统

9月17日,由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发的蒙古旱情遥感监测系统正式移交蒙古国家遥感中心使用。

据介绍,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组织区域旱灾机制的协调和支持下,在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空间减灾卓越中心“亚洲空间减灾科学合作研究项目”等多个项目的支持下,通过与蒙古国家遥感中心的深入合作,吴炳方团队完成了旱情遥感指数适应性分析,提出了分区、多指数的蒙古旱情遥感综合监测模型,克服了旱情遥感监测技术时空适应性差、单一指数无法精确刻画旱情发生及变化等难点,结合蒙古大陆性气候特点,定制了该系统。

2014年以来,团队成员与蒙方开展了多次联合地面观测实验,通过4年的验证,系统的精度和监测能力达到了运行化的要求,实现了适合蒙古旱灾特点的旱情遥感监测。同时,积极推进系统蒙古本地化,为蒙古国家遥感中心提供连续的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使之具备了独立开展旱情监测与分析的能力。

由此,蒙古国家遥感中心实现了该国的旱情自主监测,正式发布蒙古国家旱灾监测报告,为蒙古防灾减灾业务部门提供实时动态的旱灾灾情及变化信息,被蒙古气象部门,食品、农业和轻工业部,自然、环境和旅游部等部门应用,为各管理部门更好地应对旱灾提供重要的方法和技术支撑,为提高蒙古国综合抗旱减灾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了解,空天信息研究院研发的全球旱情遥感监测系统已持续开展旱情遥感监测工作20余年。经过多年开发、升级,目前该系统已经发展成为多卫星多尺度的旱情遥感监测系统,并通过在蒙古国的成功示范,以及与柬埔寨、斯里兰卡的合作研究和系统移植,形成了亚太区干旱监测预警的标准化操作手册,成为亚太地区旱灾机制的典型示范和主推系统。

(据人民网)

中国正在掀起智慧城市建设浪潮

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浪潮正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兴起。全国100%以上的副省级以上的城市,超过75%的地级城市和超过30%以上的县级城市都已经明确提出或者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这是日前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2018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创新峰会上公布的数字。

当前,世界正在加速迈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为重要内容的数字经济时代。本届大会首次纳入数字经济新内涵,围绕“数字时代: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分享生态城市建设新理念、数字经济发展新举措、智能科技产业新进展,解读人工智能、云计算、智慧城市、5G、区块链和新体育、新阅读、新能源、新人才等热点话题。

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八届,已经成为生态城市建设和前沿产业发展的重要合作交流平台、创新成果发布平台和投融资对接平台。

今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40周年,40年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从不到20%增长到58.5%,成绩斐然。但是,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土地空间、住房、就业、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的需求也急剧增加,人口空间的扩张加剧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现代城市病,能源的消耗速度不断加快。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是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必由之路,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发展数字经济,推行电子政务,构建智慧城市已成为我国升级城市生态,转换产业动能和满足人民生活的新引擎。

当前,我国各地掀起了一个建设智慧城市的新热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说,在城市转型发展过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资源和能力利用率,利用智能科技手段,数字经济方式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改善生态质量环境,增进社会的包容和和谐。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一代智能科技正在和继续改变城市的发展的模式和服务方式,网格化的智能管理和环境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应急指挥系统都是城市治理智能化的典型体现。

智能科技也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正在深度地融合。在天津,智能工厂已经遍布146个行业领域,并成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一部分。同时,彭森谈到,城市是为市民服务的,建设生态城市,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丰富城市生活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

(据中青在线网)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动态2018年第31期(总第209期)

693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