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4-02 09:07
【动态集锦】
3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自然资源部副部长王广华、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局长冷宏志介绍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的通知》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王广华表示,今年年底,全国所有市县的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办理时间要力争压缩到10个工作日和5个工作日以内。到2020年底前,不动产登记数据要进一步完善,质量要进一步提升,登记办理时间力争再压缩到5个工作日以内。
王广华表示,此次国务院印发《关于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的通知》,就是要通过优化流程来提高效率,明确提出以为企业和群众“办好一件事”为标准,加强部门协作,采取信息共享集成、流程集成或人员集成的方式进行全流程优化、压缩办理时间,切实解决不动产登记耗时长、办理难的问题。首先,通过信息共享,在部门间能够互相获取的数据,不需要群众再重复提交。其次,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够部门间内部办理的,不需要群众到各个窗口再去办。再其次,如果信息化水平达不到,可以通过把人员集中到一个窗口,集中办理。
据了解,该通知起草过程中,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充分研究论证,总结吸收地方经验做法,对流程相对复杂、业务办理量大的26种不动产登记类型分别优化了从开始办事到领取证书全过程的不动产登记流程,并广泛征求了有关部门和地方的意见建议。目前,26种流程优化图已经在自然资源部网站进行了公开。
王广华表示,从2015年3月1日颁发第一本不动产权证书以来,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确保登记质量的基础上,通过精简材料、优化流程、信息共享等各种方式来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间,切实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截至2018年年底,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办理时间,东部地区基本在10个工作日和5个工作日以内,中部地区在12个工作日以内,西部地区也不超过15个工作日。
“总的来说,一般登记全国都在15个工作日左右,抵押登记全国都在7个工作日左右。目前,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对这方面总体认可,我们在全球的排名也比较靠前。”王广华表示,为了彻底解决不动产登记耗时长、办理难,今年年底,全国所有市县的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办理时间力争压缩到10个工作日和5个工作日以内。到2020年年底前,不动产登记数据要进一步完善,质量要进一步提升,登记时间力争再压缩到5个工作日以内。这就需要“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加强,争取提前两年完成国务院提出的5年内登记时间压缩2/3,压缩到5个工作日以内的任务目标。
为了实现5个工作日内办结的工作目标,王广华表示,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是要进一步推动信息共享集成。基于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集成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和信息互联互通,提高信息质量和利用效率。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 二是要推动流程集成。在不动产登记中,推进“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对于部门间来回交叉办理的,要通过内部的流程集成,让群众在一个窗口申请,需要提交的材料一次性提交,之后通过流程的集成在部门间并行开展各自的审核。三是要推动人员集成。暂时做不到信息集成、流程集成的,就进行人员集成。把相关部门的人员进行集中,一个窗口收取材料,同时发到各个部门抓紧办理,办好后再集中到一个地方颁发产权证书。
(据中国自然资源报)
3月26日,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在京举办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专题培训会,围绕“以人为本规划”理论进行专场学习研讨。培训会邀请规划专家梁鹤年及其团队成员进行专题报告。
梁鹤年在报告中指出,国土空间规划是匹配“国土之所予”与“国民之所需”,也就是匹配“地”与“用”,务使地能尽其所用,用能尽得其所。以人为本的规划聚焦于天道与人性相同的地方达成天人合一。人的理性与天道相同的地方是追求自我保存、延续和与他人共同生活,也就是“自存与共存的平衡”,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就是按人的正常理性和共同物性去创造、维持和管理国土空间。
梁鹤年认为,以人为本规划的前提有3个:合国情,以人为本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去推进新时代绿色发展;合逻辑,以人为本平衡人与生产、人与生活、人与生态去实现自存与共存平衡;可操作,以人为本是建立上令可下达,下情可上达的规划政策、标准与规划体系去实现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是以满足人的理性和物性为指导原则的规划。它的起点在人,起于人的正常理性、人的共通物性;终点也在人,终于人与人之间自存与共存平衡的人居。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是以尊重人的尺度,按自存与共存平衡的法则去建设和管理合适的居。
“规划要相信明天,因此它是个希望的事业。规划相信明天会更好,因此它是个乐观的事业。规划相信较好的明天可以通过人的努力达到,因此它是个积极的事业,鼓舞和鞭策规划工作者择善固执。以人为本的规划,为的是大家好。”梁鹤年鼓励大家做“择善而固执”中的同行者。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张兵在致辞中表示,梁鹤年先生用科学理论指导和丰富了规划理论体系。在规划实践与理论之间搭建起科学理性的桥梁是一项历史性任务,需要每一位规划工作者勉励行之。规划工作是有价值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破解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土空间规划需要理性,更需要理想,要从无意识走向自觉,把以人为本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实践。
(据中国自然资源报)
3月25日,省厅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安排部署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厅总规划师申志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的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部省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认清当前地质灾害防治严峻形势,切实履行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职责。
会议强调,要明确工作任务,切实抓好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是工作准备要到位,坚持问题导向,早谋划、早部署、早动员、早落实,全力做好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各项准备工作;二是隐患排查要到位。重点针对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危险区内的学校、医院、集镇等人口密集区和切坡建房、沟口建房可能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以及矿区、重要交通干线、山区公路、库区和河岸、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加大排查力度;三是监测预警要到位。要健全监测网络,要细化监测措施,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四是排危除险要到位。一旦出现险情灾情,要第一时间组织专业技术力量赶赴现场,协助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抢险救灾工作;五是项目实施要到位。各地要对过去几年安排部署的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加大督查检查整改力度,在规定的期限内确保项目取得实效,百姓得到实惠,真真实实消除一批地质灾害隐患点。
会议要求,要强化组织领导,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力保障。要构建和强化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机制;建强基层工作队伍,进一步充实地质灾害防治力量;要严格落实工作制度,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领导带班和灾情速报制度;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共同参与防灾救灾的自觉性。
厅机关相关处室及直属单位负责人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市州、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设分会场。
(据省自然资源厅网)
记者从济南市规划局获悉,为进一步促进济南市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近日济南市发布《济南市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将形成产业集聚、链条完整、特色鲜明、跨界融合的地理信息产业聚集示范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取得突破,地理信息产业走在全省前列,建成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强市。
记者从《规划》中了解到,在重点发展领域方面,将实施重点基础项目。建设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升市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服务能力。同时,建设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基于济南市政务云,建设资源自动管理、服务便捷调用、环境全面监控、应用高效集成的时空大数据与信息云平台的智慧济南时空信息云平台。
支持企业发展高度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测绘与地理信息装备,重点研发基于北斗位置信息及大数据服务的智能终端和系统集成,发展无人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智能测绘装备制造,促进终端与服务一体化发展。通过培育中高端地理信息技术装备生产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提升智能测绘装备制造的专业化、精细化和规模化水平,带动相关配套零部件企业发展。
同时,实施示范应用。在现代交通物流应用方面,建设基于北斗的智慧物流动态服务系统,通过山东北斗公共服务平台的多个地市云节点,保障物流信息无障碍实时共享,面向全市物流企业开放物流配载、结算、管理等各种智能化服务。通过推动北斗卫星系统在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打造基于北斗卫星大数据的一体化产业集群。
在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方面,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建立完善城市智能治理运营和数字化标识体系,推进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为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能电网、公共安全等领域提供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研究院建设,推动智慧城市规划与地理信息产业标准制定,探索智慧城市与地理信息产业融合发展。
(据中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