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主题教育专栏>学理论

【学理论(46)】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时间:2023-06-15 10:39

【释义】

《抱朴子》是东晋学者葛洪的道家理论著作。该书秉持以道为本的原则,但在社会历史观层面上,又提出了“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时移世改,理自然也”等观点。葛洪的变化观与原始道家因顺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迥异,显然是对儒家入世思想的继承与借鉴。

在《抱朴子·广譬》中,葛洪提出:“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涂,通“途”,道路。这句话的意思是,固定不变的制度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一条道路不可以通达无数的目的地,在行船上刻记号无法找到落入水中的宝剑。后者讲的就是《吕氏春秋》中“刻舟求剑”的故事。

葛洪的变化观源于其“物性可变”的哲学观。在长期的炼丹和从医实践中,葛洪接触到大量物质变化现象:“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而为铅。云雨霜雪,皆天地之气也,而以药作之,与真无异也。……至于高山为渊,深谷为陵,此亦大物之变化。”物质的变化现象使葛洪得出了“事物可变”的正确结论。葛洪的变化观,既讲“法自然”,又讲“非自然”。“法自然”就是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非自然”就是在自然法则之外施以人道,需尽人事,体现了儒道杂糅的特点。


【学理论(46)】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

29377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