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锑都,生态“绿都”——娄底市冷水江市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时间:2025-08-10 08:18
一、案例简介
冷水江市锑煤矿区位于娄底市,历经百年粗放开采,生态环境严重受损,沦为触目惊心的“生态伤疤”,矿渣堆积5200万吨,水体砷锑污染峰值超标约700倍,石漠化面积占比逾70%,森林覆盖率骤降至8%。2020年,冷水江市紧抓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机遇,深度整合区域资源禀赋,创新实践“生态观光+矿业文化+地质科普+红色教育”修复模式,成功实现“黑色矿区”向“绿色典范”的历史性蝶变。累计完成耕地修复2500亩、林地复绿2741亩,有效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5处,实施受胁居民避让搬迁420户、危房维修加固1034栋,并新建安全饮水工程2处。成功打造出集生态观光、工矿文化、红色教育、地质科普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范区,为全球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贡献了卓有成效的“中国方案”。
二、具体做法
(一)山水工程筑根基,五治攻坚祛沉疴。项目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工程为统领,创新构建“五治联动”(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灾)系统治理框架,统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社区四方力量,制定12项管理制度保障项目全周期高效实施。针对5200万吨历史矿渣,采用“原位稳定化+集中安全封埋”技术实现无害化处置;对2200万吨剧毒砷碱渣,应用独创的“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治理与清洁利用技术”,实现资源全量化利用,从源头彻底斩断重金属污染链。面对区内大面积石林(芽、柱)及岩溶洼地地貌,创新性采取“坡面点植绿化工艺”,在严格保护原始地貌景观的前提下,成功治理石漠化、防止水土流失,将废弃石林转化为独具魅力的“万马奔腾”岩溶奇观。通过种植苎麻、构树、大叶女贞等锑污染超富集植物,并科学搭配含根瘤菌豆科植物改良土壤,累计造林复绿超万亩。疏通淤塞河道4.5公里,构建“多级阶梯式人工湿地+高效矿物吸附材料”组合工艺,深度净化高浓度酸性重金属矿涌水,显著恢复流域生态自净功能。同步治理5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异地搬迁居民420户,维修加固危房1034栋,全面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二)多元融合活资源,点绿成金创效益。本工程通过系统评估修复区域资源禀赋(类型、分布、存量、潜力),将修复目标从单一“消除环境问题”提升至“激发资源多元价值共生”。深度挖掘区内地质遗迹的科学与科普价值,打造特色地质科普研学基地;整合串联中共第一个工矿企业党支部诞生地、革命烈士纪念碑、锡矿山展览馆等碎片化红色资源,形成红色教育精品线路;将采矿遗迹、溶蚀地貌、构造岩体等开发为特色景点,构建工矿旅游体验区。探索出“生态观光+矿业文化+地质科普+红色教育”的创新融合模式,有力驱动地方经济转型。在重金属污染风险可控区域,创新实施农光互补、林光互补模式,建成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年发电12.7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80万吨。流转修复农田2500亩,发展“锑都黄桃”“稻田共生”等生态农业品牌,农产品溢价超50%。通过多元业态深度融合,成功实现“黑色废墟”向“绿色资产”的价值跃升。
(三)全民参与织锦绣,修复赋能固长效。首创“生态修复券”制度,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形成“治理-增值-反哺”的可持续资金闭环;设立1000个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助力原矿工转型为护林员、河道巡查员,实现“砍树人”向“守山人”的华丽转身;建立环境信息公示平台与社区议事机制,充分保障公众知情权与监督权。同步将锡矿山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升级改造锑都博物馆、工人文化宫等设施,构建起“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全民共治”的共建共享社区治理新模式。
三、主要成效
(一)生态效益。修复后,青丰河砷、锑污染物浓度较2013年基准值骤降98.7%与86.1%,11项重金属指标全面达标;林草覆盖率从8%跃升至65%,年增碳汇能力6万吨,区域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0%,“声声鸟啼入耳来”的盎然生机重现矿区。
(二)经济效益。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地质文化镇年接待游客突破60万人次,2023—2024年“五一”单日客流峰值逾2万人,带动民宿、餐饮等新增就业超2000个;再生农田规模化种植黄桃、金银花,农民人均年增收2000元;光伏基地年产值达10亿元,节约标煤30万吨。矿区彻底扭转“生态负债”局面,生态产品价值年转化效益超15亿元。
(三)社会效益。锑矿遗产成功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录,并获评首批国家级“地质文化镇”及“三星级”地质文化镇。中共锡矿山特别党支部旧址年接待红色教育团队超百个,“锑都革命精神”纳入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本项目先后入选联合国COP15《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及“生态系统恢复十年”优秀案例,为中亚、非洲等全球资源型区域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山水工程”修复范本。
四、评价启示
冷水江市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深刻践行“生命共同体”理念,推动矿山修复模式实现从单一工程治理向多要素协同的系统性创新跨越。通过创新“生态修复+”产业融合模式,将污染治理、生态重建、产业培育、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成功探索出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同时,依托社区赋能、绿色金融创新、文化价值认同三大抓手,构建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长效治理生态,形成了“保护-增值-反哺”的良性循环机制,确保生态红利持久惠及民生。其系统化、集成化的修复范式,为重塑资源枯竭性城市的尊严与未来提供了“中国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