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微”调研】解决关键问题,满足迫切需求——4个“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微调研报告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时间:2021-05-06 09:37
解决关键问题,满足迫切需求
——4个“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微调研报告
李巧玲
当前,全省上下正大力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如何满足村民迫切需求?要为群众、能为群众解决什么问题?如何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协同发力、推进规划落实落地?聚焦这三方面问题,我在清明返乡期间对娄底某村进行走访调研,结合事务中心征用地事务部叶方舟、肖刚、邹永鸿同志在益阳、长沙、邵阳了解的情况,思考研究如下。
一、村庄现状
(一)农民建房大体呈“小片区(生产队内)点状集中、大区域(村庄内)沿道路线状分布”特点。以娄底市某村为例,在走访的4个生产队中,有5个上世纪30-40年代形成的农村聚居点,现已发展成农宅集中分布区,平均农宅8-15户,宅间距小、挨建叠建、遮光挡风严重,新建农宅向外分散,远离中心住宅群;5个聚居点均沿线状道路错落分布,沿道路的单户农宅增多。
(二)现有基础设施“偏科”,难以满足村民切身利益需求。走访的4个村通组公路全覆盖,通行条件较好,但其它基础设施因村而异。有3个村近两年新建了村民活动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但由于辐射范围有限,使用率不高。娄底某村2年前修建了敬老院,一直未通水通电、废弃至今。当地村民对村民活动广场、敬老院颇有微词,认为花钱多、不适用,应该把钱花在村级道路拓宽、卫生院等人人可受益的公共事业上。
(三)规划编制与监督实施存在温差、落差、偏差。镇村两级在如火如荼部署村庄规划的同时,60%以上的受访村民对村庄规划概念、内容及作用了解较少,最后一公里宣传存在“温差”。一些村庄规划好高骛远,内容与实际能争取到的项目、资金有差距,如,某村规划建设项目需要投入上亿元才能完成,愿景与现实之间有“落差”。此外,村庄规划监督实施大多以导则、村规民约等引导性方式落实,在村民自治体制下,若非村民广泛知晓、发自内心认可,光靠几名村干部难以有效引导,容易导致规划落地“偏差”。
二、相关建议
1.村民建房规划“先管大后管小”
村民建房是刚性需求,要解决当前农宅分布散乱的倾向性问题,建议分两步走:第一步,结合实际确定村民建房引导区,遵照当地风俗习惯,以现有村民聚居点为基础,优先确定农村住宅用地的大范围。第二步,科学划定村民建房选址点。根据我省宅基地用地面积标准,结合当地实际,划定选址点、制作住宅布局图,引导村民理性选址建房。此外,村民建房规划应与有效的用途管制手段和村民自治组织协同发力,做到“预防乱建”“引导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
2.基础设施规划要“源于实际、高于实际、不超越实际”
“源于实际”,即聚焦核心需求,优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对娄底某村,建设村级卫生室、翻新学校应放在优先位置。“高于实际”,即合理预估村民近期的核心需求。如,对长沙浏阳某村,可结合农宅分布情况,沿道路规划建设点状停车场,满足不断增长的停车需求。“不超越实际”,即科学预判、合理分配村级可支配资金和项目,不贪大求全、一步到位。
3.规划编制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实现好“三个转变”。一是转变思路,从“要我编”转变为“我要编”,科学选定有条件、有需求、有意愿开展规划编制的村庄。二是转变主体,从“部门(政府)主导”转变为“村民(村委会)主导”,由当地村民或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研究提出未来3-5年的发展思路,擘画规划蓝图,做好前期宣传动员。三是转变模式,由“大包大揽”转变为“支撑服务”,规划专业技术人员当好规划“画笔”,用规范的语言、图纸表述村民研究提出的规划理念,对技术规程要求进行把关,共同编出可落地、群众支持认可度高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