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告 悟精神 见行动”自然追梦人】地矿追梦人冯学苏:测水煤系连湘粤 地质报国写春秋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时间:2022-12-16 10:27
编者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为一体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大会报告、相关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回信指示精神,激励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以历史主动精神高举旗帜,守正创新,团结奋斗,谱写华章,“湖南自然资源”推出《自然追梦人》专栏,集中推介“三调”先进人物、地灾群测群防员、测绘技能大师、基层田长、科技之星等典型人物追梦、筑梦、圆梦事迹。近期集中推介地质找矿先进人物,以传承“三光荣”精神,书写“英雄地质队”新篇章。本期请看《地矿追梦人冯学苏:测水煤系连湘粤地质报国写春秋》。
测水煤系连湘粤 地质报国写春秋
——记湘中地区测水煤系研究奠基人之一冯学苏
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湘人田奇隽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以湖南双峰县以北的测水河命名了“测水煤系”,这是我国南方,特别是湖南和广东的主要含煤底层之一。一片煤田连湘粤,一颗红心为祖国,从广东增城到湖南长沙,冯学苏求学报国的追梦人生便要从这七百公里广袤山川里黝黑的煤开始讲起。
测水煤系 情连湘粤
1926年温暖的春天到来,冯学苏降生在广东增城,学生年代战乱频仍,山河破碎,空怀忧国忧民的进步思想,却难以实现学以致用的理想。
新中国成立后,他辗转来到刚刚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组建的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1957年从地质专业毕业,分配到湖南省工业煤炭局165勘探队,从此开启了他与煤田打交道的充实人生。
六十年代,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冯学苏一片丹心,热情洋溢,此时的国民经济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立足战争,争取时间,建设战略大后防”和“扭转北煤南运”的思想指导下开始实施“大三线”建设,正是他大展拳脚之际。湖南煤田勘探队伍响应号召,冯学苏和勘探队奉调闻风而动,昼夜兼程奔赴矿区,参加了大规模的煤田勘探会战。
从1957年到1963年,他先后在湖南多地开展普查找煤工作,对各个不同时代的煤系地质特征、空间变化、煤层发育等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分析,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为此后地质勘探和相关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从1963年到1965年,他负责金竹山矿区及其一井田地质勘探工作,他在1965年8月主编的《金竹山煤矿区详查地质报告》探明储量14614.7万吨,是湖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史上第一份探明储量逾亿吨的地质报告。
1966年,他参与渣渡矿区(白杨、利民、银溪)会战,担任综合地质组副组长,在冷水江矿区会战中担任综合对比组组长,负责地质报告编写,提交的《湖南省冷水江市渣渡矿区利民北段煤矿精查地质报告》被评为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省煤田地质局前身)优质报告。
测水煤系勾连湘粤,也串联起冯学苏的家乡和事业,自此开始,几十年间,他为国找煤的脚步走遍了湘东、湘南、湘北、湘中等地,在三山四水间挥洒青春汗水,歌唱报国理想。
由粤入湘,求学报国拳拳赤子心;学以致用,访遍芙蓉殷殷为民情。
地质报国 甘洒春秋
在做好煤田地质勘探的同时,冯学苏始终专注于湘中地区测水煤系的认识研究,这是他地质报国的理想所系,是一生所为之奋斗的方向。
经过多年普查找煤摸底,冯学苏逐步加深认识,认为此煤系分布广、埋层浅,煤层发育,颇具工业远景价值,为当时勘探基地选址提供了重要依据。
1977年,冯学苏与西安地质勘探研究所合作,通过对湘中测水煤系沉积条件及主要煤层沉积特征的研究,发现煤系沉积、煤层厚度、煤质变化、富煤带分布及构造特征等均有一定规律性。为以后对该区测水煤系进一步普查找煤预测和勘探,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和初步认识,对扩大南方煤炭资源起到显著效果。该成果于1983年7月获煤炭部科学大会二等奖。
1987年,他又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以湘中为重点,建立和研究了第3、5煤层的煤相、成煤模式和聚煤作用及其规律,对湖南石炭系、测水煤系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基础地质研究的新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华南地区该领域内属领先地位。该成果于1990年获中国煤田地质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从事煤田地质勘探工作数十载,他扎根生产一线,专注于技术研究,由地质科技员、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直至1984年10月任湖南煤田第二勘探队总工程师。在担任单位技术负责人期间,他大力推广地质力学、数学地质、数理统计、微电脑使用等新理论、新技术,为提交优质地质报告和提高地质勘探技术作出重要贡献。
1993年10月,冯学苏获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这是对他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为国奉献的壮阔人生的肯定。
甘洒春秋数十载,煤田苏醒济万民。“勘探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煤矿的建设和煤炭事业的发展,事关重大。”冯学苏寥寥数语,意味深长。(地质院 杨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