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集锦】
大讲堂第五期聚焦北斗产业应用
7月18日,湖南测绘地理信息大讲堂第五期在省地质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大讲堂邀请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苗前军博士作了题为《应用北斗光彩中国》的专题报告。省厅党组成员、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专职副局长金勇章主持大讲堂。
苗前军博士基于国家北斗产业化推动工作,围绕全国一张网战略布局以及北斗应用相关问题,分析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发展、我国北斗产业发展形势和目标、卫星导航定位产业链结构、我国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及重大工程,重点围绕应用北斗的关键点、中国位置网服务联盟的层次结构展开阐述。
金勇章表示,我省北斗导航的业务主管部门,应该从行业管理、行政工作和社会应用等多方面深入思考和研究如何做好该领域的工作,不断完善卫星导航定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更好满足各行各业对测绘地理信息的需求。
厅直属有关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约80人参加本次活动。
(据湖南省测绘科技研究所网)
“天地图·湘潭”接入国家主节点
近日,“天地图·湘潭”顺利通过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的接入测试评估,正式接入国家主节点,实现了与国家、省、市三级互联互通,成为湖南省第二个接入“天地图”国家主节点的市级节点。
“天地图·湘潭”作为“数字湘潭”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项目服务体系的公众版,是以地理信息数据为载体,集成各行各业的专题数据和特色数据,构建权威、唯一和通用的公众版服务发布平台。它集成了全市最新的海量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涵盖了全市范围电子地图、影像地图、中心城区10平方公里城市三维模型地图及主干道80公里街景地图,具有公交查询、驾车查询、兴趣点查询及简易测量等功能。
目前,“天地图·湘潭”已经成功应用于湘潭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湘潭市国土资源网上交易系统及岳塘区网格化社会管理系统等。下一步,将以门户网站的形式,为政企单位、公众衣、食、住、行提供快捷、方便的查询服务,为公众提供“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务。
(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网)
江西省测绘地信局与联通江西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7月15日,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江西省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高振华,中国联通江西省分公司王竑弢总经理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双方代表签署了合作协议。
协议双方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将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推广“天地图”建设成果、开展基于位置服务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基础通信领域支持、加强地理信息产业园区项目合作、建立交流与互访机制六方面加强合作。双方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与应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高江西省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据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网)
北斗接收机国际通用数据标准工作组成立暨首次技术研讨会召开
7月14日,“北斗接收机国际通用数据标准工作组成立暨首次技术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来自应用总体、芯片研发、板卡制造、整机集成、系统服务、国际标准、重大工程等卫星导航产学研用各个领域与方向的29家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组织。
会议分为两部分。会议第一步部分是工作组成立。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介绍了北斗国际标准的总体情况,特别是北斗系统进入RTCM、NMEA、RINEX等相关国际标准的迫切性与重要意义,呼吁各方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北斗系统进入上述国际标准;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作为工作牵头单位介绍了北斗接收机国际通用数据标准专项情况和工作组成立的总体考虑;最后工作组宣布成立,29家单位的37名代表正式成为工作组成员,秘书处为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
会议第二部分是工作组首次技术研讨会。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和上海司南导航技术有限公司专家分别阐述了与北斗相关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随后各方专家纷纷发言,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接收机国际通用数据标准涉及面广,专业性强,需要各方积极参与,共同推进。此次工作组成立,初步形成了“总体牵头、秘书处保障、工作组参与”的工作机制,对于北斗进入接收机国际通用数据标准各项工作的全面快速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据北斗网)
【专家言论】
中科院院士童庆禧:中国遥感技术已入佳境
中国遥感技术领军人物、中科院院士童庆禧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中国遥感技术已经处于国际前列,在军事、海洋、国土资源、气象水文等领域应用广泛。随着高分辨率对地遥感重大专项、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动审批,中国遥感技术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同时,国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空间技术领域,加上互联网巨头的纷纷进军,未来遥感产业带来巨大商机。
从1970年发射第一颗卫星起,到现在中国已经陆续发射了一百多颗卫星。近年来,中国每年都要发十几颗卫星,其中约一半是遥感卫星。
童庆禧说,中国甚至比美国还重视遥感卫星的发展。对于遥感技术,中国有很大的需求。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遥感卫星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曾有中央领导表示,在土地监测问题上,“我们参观了很多部门,只有你们的数字是可靠的。”
遥感技术还可以用来监测大楼的抗风能力、大坝的防洪能力、高铁的形变,对确保建筑物安全、防汛抗洪、交通安全意义重大。以南方洪水为例,长江有几大支流,最怕的就是各支流汇集在一起会对长江大坝产生很巨大冲击。借助遥感技术,就可以检测大坝的形变和承受能力,判断是否能够顺利错过洪峰,如果出现大的形变,就要及时放水减缓水流压力
涉及国家安全须主动掌控
遥感卫星不仅有助于土地监测、灾害预防,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同样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童庆禧指出,这几年中国大力发展的遥感卫星和北斗导航卫星就事关国家安全包括军事安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否则关键时刻,没有信息的支持,军事指挥就要失效。再如,在一些国土和边界发生变故,需要采取措施,但有些地区不可能让人前往,飞机也难以飞过去,就需要遥感来充当“千里眼”。美国在这方面技术最先进,所以很多时候掌握主动权。
在保护海洋权益方面,遥感技术可以帮助监测在划定的领海范围内,是否有其他国家的非法举动,比如在黄岩岛、西沙、南沙,防范菲律宾、越南的不法行动,这对于维护海洋权益不可或缺。中国以往对海洋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情况正在好转。中国最近发射了三个海洋卫星,可以帮助了解水文、洋流、生物、海面风潮、波浪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军事、商业价值。
未来市场潜力大
童庆禧表示,在未来十年中,中国遥感技术将步入一个能快速及时提供多种观测数据的新阶段。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都会有极大的提高。其应用领域随着空间技术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北斗系统的发展及相互渗透,将会越来越广泛。
童庆禧指国家这些年非常鼓励民营资本发展空间信息技术,以前卫星都是国家包办,现在发改委陆续出台一些政策,提倡多渠道的投资。许多互联网公司也在参与到遥感技术的合作中,例如导航、数字地图等,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遥感产业近年来已经成为具有巨大产能价值的高技术产业之一。
(据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