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6-24 09:37
我国主导编制的首个地理信息国际标准通过审查
6月8至12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ISO TC211)第40次全体会议在英国召开。由中国主导编制的首个国际标准《地理信息 影像与格网数据的内容模型及编码规则 第一部分:内容模型》(ISO 19163-1)经34个成员国表决成功通过全体会议审查。
该标准于2012年3月由中国正式向ISO TC211提出国际标准项目提案,2012年11月7日在ISO TC211第35次全体会议上立项成功,项目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经过武汉大学、深圳大学、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等参与单位四年多的不懈努力,通过了立项、工作草案、委员会草案、国际标准草案等多轮阶段审议与成员国投票,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认可,最终成功通过审查。该标准依据属性、空间和传感器类型的分类,界定了描述影像和格网数据必要组成部分的内容模型,并定义了将数据内容映射到数据编码格式需要遵循的基本编码规则。该标准将于今年11月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
另外,会上中国推荐的中国科学院电子所专家就雷达传感器校准与验证的标准化工作作专题报告,得到相关工作组肯定,多个国家表态愿意共同参与编制。6月12日全体会议通过715号决议:邀请中国提交一项新国际标准项目提案。该项目主要涉及SAR/InSAR的校准与验证的标准化内容,有望成为我国主导编制的第二个国际标准。
《地理信息 影像与格网数据的内容模型及编码规则 第一部分:内容模型》是我国地理信息领域首个自主提出立项并通过审查的国际标准,是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参与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化活动以来取得的又一次实质性突破,标志着中国成为国际地理信息标准化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下一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深化标准化改革的方案,将更多的中国测绘地理信息优势技术推向国际,掌握相关技术主动权,以中国测绘地理信息标准“走出去”带动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为推动中国由测绘大国向测绘强国迈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网)
“全球地理信息支持未来地球”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近日,“全球地理信息支持未来地球”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际科联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闵宜仁出席会议并讲话。国际科联“未来地球”科学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学院秦大河院士和国际科联“未来地球”用户委员会成员Mario Hernandez做了大会主题发言。此次会议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北京办公室共同主办,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国际制图协会等多个国际学术组织为支持单位,共有来自16个国际组织的近80位同行专家参加此次研讨会。
李静海在致辞时表示,国际科联提出的“未来地球计划”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组织的关注。掌握可靠的全球地理信息,直接影响着该计划的实施,也会有力地支撑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他相信本次会议将推动这一领域的国际研究与发展,提出形成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更好地支撑“未来地球计划”。
闵宜仁指出,近年来中国地理信息事业发展迅速,并高度重视和支持国际科技合作。2014年9月,中国向联合国捐赠了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研制的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截至目前,已在联合国系统机构及90多个国家得到了很好应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我们正在加大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的应用研究,更广泛地应用于气候变化研究、生态环境评估、自然灾害防治、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及地理教学等领域。他对本次大会寄予殷切期望,期待提出可操作的国际科技合作方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论知识、研究手段和方法,最终实现全球地理信息支持未来地球的重任。
与会代表围绕研讨主题与自身工作方向组织了20余个精彩报告,内容涉及“携手合作,支持未来的地球”、“未来地球与全球地理信息”、“减少灾害风险和全球地理信息”、“迈向一个服务于未来地球的地理信息门户网站”等五个方面。与会代表认为,为联合国UN Post-2015行动计划和国际科联“未来地球”计划提供全球地理信息服务,用户需求明确,条件基本具备,时机成熟。
会上,中国专家提出了“全球地理信息协作服务平台(CoGLand)”国际科学项目的倡议,拟在全球30米地表覆盖信息服务平台基础上,整合包括多尺度地表覆盖在内的各种数据信息,发展服务计算和在线应用,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会议建议在国际科联、UN-GGIM、对地观测组织(GEO)等支持下,通过共同设计、共同发展、共同操作,研究构建“全球地理信息协作服务平台(CoGLand)”,对世界各国、不同组织现有的多尺度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服务化整合,为全世界科学及其他应用提供便捷、丰富的全球地理信息服务。
(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网)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院校测绘竞赛开幕
6月16日,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院校“科力达”杯测绘竞赛在河南开封拉开帷幕。竞赛由教育部、水利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办。
本次竞赛吸引了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8支参赛队和1支留学生队共316名选手参加。竞赛包括二等水准测量、一级导线测量和1:500数字测图3个赛项。参赛选手在技能竞赛规定时间内提交合格成果的基础上,参加国家工程测量员职业标准理论考试合格,将获得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本次大赛的目的是展示高职院校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成果,分享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经验,搭建行业、企业、院校、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平台,检验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对生产实践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提升学生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技能水平,推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并重的“双证书”制度,进一步促进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由教育部发起,联合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全国性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大赛已经成为广大师生展示风采、追梦圆梦的舞台,成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
(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网)
湖南省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数据体系建设完成
近日,“湖南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改造升级”工作顺利完成,“湖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政务版)建设”项目通过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评审验收,标志着湖南省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数据体系建设完成。
“湖南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2009年由省第三测绘院建成,后因现势性不足而无法满足用户需求。2014年,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安排,该院依据全国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升级整合要求对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支撑环境进行了升级改造。经过一年的努力,建成了空间数据库的更新、共享技术体系,为湖南省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在数据管理、数据共享、数据分发等方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湖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政务版)”以省级数据库为基础,收集了大量的多源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全省地理实体数据集、影像数据集、地名地址数据集、电子地图瓦片数据集以及各类专题数据等,搭建了较完整的空间数据体系,完成了平台系统开发和门户网站建设,为国土资源、公安、环保、电力、水利等多个部门和行业用户提供了统一、便捷、高效的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在促进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打破行业壁垒,服务宏观决策、应急管理和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中国测绘网)
数字长沙县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启动
近日,“数字长沙县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工程设计书评审暨项目共建共享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长沙举行,它标志着数字长沙县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正式启动。
评审会上,来自中南大学、省国土资源厅和长沙县相关单位的专家们认真听取了项目设计汇报,审阅了相关材料,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质询。专家组一致认为,数字长沙县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工程设计书结合了长沙县的实际需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符合国家规范要求,技术路线合理可行,同意该设计书通过评审。
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金勇章出席评审会并讲话,他指出,目前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迅速、形势逼人,数字长沙县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是传承数字湖南、数字城市、数字县域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沙县政府部门、建设单位、技术队伍要共同努力完成好“数字长沙县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当前和今后的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利用院所院校优势,打造精品、发挥作用,把该项目建设成一个示范性、应用性强的项目,推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升级。
据悉,数字长沙县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计划将于2016年底完成“一库”、“一平台”、“五应用”、“一支撑环境”、“五体系”等建设内容。将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区域内1:1000DLG全覆盖,实现利用倾斜航空摄影方式制作规划建设区范围内三维模型。项目采用“市县一体化”模式搭建时空信息云平台,将成为长沙县自然资源、资产的基础平台,项目建设成果将广泛运用于城管、规划、交通、住建、旅游、政府决策和服务民生等方面,对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实现各部门、行业间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有力推动城市信息化进程,纵向实现与省级、市级互联,横向与县各政府部门互通,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据省国土资源厅网)
深圳发布首个《民用无人机通用技术要求》联盟标准
无人机行业近年发展迅猛,然而,标准的空白一直是无人机产业发展的瓶颈。6月18日,无人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深圳成立,并正式发布了《民用无人机通用技术要求》联盟标准,填补了民用无人机标准的这一项空白。
据介绍,《民用无人机通用技术要求》联盟标准规定了民用无人机应遵循的通用技术要求,包括一般要求、飞行平台性能要求、遥控设备等等,适用于固定翼、旋翼的民用无人机。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舒振杰主任介绍,无人机市场发展如火如荼。如果世界范围内的空域资源和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可能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近年来,全球无人机相关政策正陆续出台,为无人机产业保驾护航,但无人机相关标准组织,如ISO/TC20/SC16、IEC/TC107和SAC/TC435均没有发布无人机相关标准。
为填补无人机相关方面的标准缺失,健全无人机标准体系,促进无人机行业健康发展,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走访了多家无人机相关企业后,牵头成立无人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深圳多家无人机企业共同攻关,制定了《民用无人机通用技术要求》联盟标准,并于今年6月15日评审并发布。
无人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平台的成立,旨在建立健全无人机产业标准体系,满足无人机市场应用和技术创新需求,培育发展团体标准,规范产业发展;抓住契机,帮助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修订,打造深圳无人机产业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零距离”。
(据环球网)
首届深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高端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6月24日,由深圳市空间信息技术产业园主办,深圳市中地工程中心有限公司、中地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深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高端学术论坛在中国地质大学深圳产学研基地成功举办。
首届深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高端学术论坛以“互联•创新•GIS×”为主题,聚集了国内及香港院校GIS领域研究专家,深圳市国土、市政、水务等政府职能部门GIS研究人员50余人。各位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一堂,立足深圳、对接香港,共同探讨代表新一代空间信息技术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GIS×”概念,深度剖析GIS技术在深港两地的发展和应用,研讨深港两地GIS前沿技术的创新,寻求“GIS×”更为广泛的应用和突破。
此次学术论坛分为主题演讲、GIS应用演讲、自由探讨三个环节。在主题演讲中,国家地理信息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邢廷炎教授介绍了GIS联盟与GIS产业发展现状;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与工程学院院长谢忠教授则介绍了当前国内最新的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创新局刘石明高级工程师、深圳市空间地理信息中心彭子凤高级工程师就深圳市科技工作现状和空间地理信息发展现状对GIS产业发展及平台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与讲解。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薛泉教授对当前地理信息系统运用的热点技术——多频多制式导航终端天线技术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黄波教授介绍了空间信息一体化融合的进展与应用前景;香港理工大学史中文教授以《Spatial Big Data In Smart City Development》为主题的报告,强调了空间大数据在当前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在GIS应用演讲中,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研发中心、深圳市空间信息技术产业园,陈明娥高级工程师从基本现状、技术推进、工作领域及优质案例四个方面讲述了深圳研发中心近几年的工作情况;深圳市中地软件工程有限公司魏利萍、王艳芳工程师分别从互联网+智慧水务、智慧城市两个角度讲解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情况。
自由探讨环节,深港两地专家和教授在台下进行的激烈的探讨,专家们就各自研究的领域、当前的GIS技术前沿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相互交流。通过这种自由探讨方式,促成了专家们思维火花的碰撞,拓展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奠定了两地在GIS领域研究、合作的基础。
此次学术论坛的召开在一定意义促进了深港两地地理信息系统行业互联,推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前沿智慧的创新,对加强深港两地GIS领域技术发展和产业化应用的交流与合作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据中国测绘网)
阿里巴巴联手国内8所院校开设“云计算与数据科学”专业
近日,由云计算服务商阿里云、慧科教育集团主导的阿里云大学合作计划AUCP(Aliyun University Cooperation Program)在北京落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8所首批高校联合阿里云开设“云计算与数据科学”专业方向,通过产教研高度融合的方式,培养下一代数据科学人才。
按照规划,未来三年阿里云与慧科教育集团将在全国100所高校完成专业课程开设,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覆盖300所大学的云计算与数据科学教育,培养和认证5万名云计算和数据科学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孙伟表示,传统的IT教育很难将前沿的技术和教授的知识结合起来,难以培养出接轨产业需求的人,“北航希望通过合作,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就能拥有全球技术视野,获取最鲜活、最前沿的大数据知识。”
据悉,阿里云在合作计划中将提供大数据技术、真实的云计算环境和资源,并通过大数据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一线开发经验,为创新创业赋能。此外,业内资深工程师将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参加授课,课程视频将于在线教育平台“开课吧”上免费开放。
(据3sNews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