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集锦】
全国人大环资委开展《测绘法》修订调研
为做好《测绘法》修订工作,推动《测绘法》修订草案尽快审议出台,全国人大环资委组成调研组,于3月21日至25日赴浙江开展了《测绘法》修订调研。调研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主任委员陆浩带队,成员包括: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卫留成、王庆喜,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清印,全国人大民委委员金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宋超智。
调研组首先来到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园,考察了产业园地理信息行政服务中心,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管理德清论坛永久会址建设情况,听取了入园企业产品、技术成果介绍。22日上午,调研组召开《测绘法》实施情况座谈会,浙江省人大、省政府法制办、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及有关单位人员参加座谈。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负责人向调研组汇报了全省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情况及《测绘法》贯彻执行情况,并对《测绘法》修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宋超智作了补充和说明。23日和24日,调研组分别考察了台州市和温州市测绘地理信息工作;25日上午,调研组在温州市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全国和浙江省海洋测绘工作报告。
陆浩对浙江的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非常重要,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迅猛,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应用更加广泛,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更加凸显。随着北斗系统的建成,测绘地理信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崛起、伟大中国梦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在法律层面仍然存在空白和漏洞,需要及时修改和完善。
卫留成也表示,《测绘法》修订已经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环资委将抓紧协调,深入研究,充分吸收采纳这次调研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审议做好充分准备。
宋超智在座谈会上讲话,介绍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地理国情监测、海岛礁测绘等情况,对《测绘法》修订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切实加强地理信息安全监管,针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设,制定更加有效的制度措施,维护国家安全;二是要建立地理国情监测制度,推动监测成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三是要强化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据中国测绘网)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担当重要职责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预案》在多个章节明确了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工作职责,表明测绘地理信息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担当重要角色。
《预案》分总则、组织指挥体系、灾害预警响应、信息报告和发布、国家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保障措施、附则共8章。在《灾害预警响应》一章中指出,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根据需要及时向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和履行救灾职责的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提供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地理信息数据。在《国家应急响应》一章中明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准备灾区地理信息数据,组织灾区现场影像获取等应急测绘,开展灾情监测和空间分析,提供应急测绘保障服务。在《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一章中规定,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负责灾后恢复重建的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工作。在《保障措施》一章中的“人力资源保障”中指出,组织民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商务、卫生计生、安全监管、林业、地震、气象、海洋、测绘地信、红十字会等方面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在“科技保障”中明确,组织民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计生、安全监管、林业、地震、气象、海洋、测绘地理信息等方面专家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专家开展灾害风险调查,编制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制定相关技术和管理标准。
《预案》还要求,加强中央级灾情管理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设备,完善灾情和数据共享平台,完善部门间灾情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卫星、环境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航空遥感等对地监测系统,发展地面应用系统和航空平台系统,建立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模拟仿真、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天地空”一体化的灾害监测预警、分析评估和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加快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及时向公众发布自然灾害预警。在这些重点工作中,测绘地理信息都将发挥重要的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作用。
近年来,国家测绘地信局认真履行“组织提供测绘应急保障”职责,成立了测绘应急保障领导小组,印发了《国家测绘应急保障预案》和应急保障工作流程,基本建立起分工清晰、责任明确、运转协调、有机联动的应急保障运行机制,打造了一支领导有力、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保障有力的应急保障队伍,应急资源储备不断增强,应急反应速度不断加快。近日,国家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项目可研报告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将在全国范围建立若干航空应急保障基地和现场应急测绘保障分队,形成应急测绘数据快速获取、处理、共享和服务网络,通过国家航空应急测绘能力、国家应急测绘保障分队能力、国家应急测绘处理能力及国家应急资源共享能力4个方面的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将应急测绘响应速度提高3至4倍,实现突发事件现场信息第一时间快速获取、分析、处理与高效服务。
(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网)
省厅召开厅务会专题审议国土资源“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3月28日,厅党组书记、厅长方先知主持召开厅务会议,专题审议《湖南省国土资源“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会上,厅规划处对《纲要》起草背景及主要内容进行说明,厅领导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对《纲要》进行讨论,提出了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要求,《纲要》是未来5年指导全省国土资源工作的行动纲领,是落实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部署,要以科学认真的态度,严谨细致的指标体系来完成规划编制。对于“十三五”新设指标和重大工程,要切实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发展新理念的要求,多渠道、全方位挖掘资源潜力,不能走靠规划扩大指标的老路。国家、省级层面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内容,如湖南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一核三极四带多点”要体现在《纲要》里。本次审议的《纲要》要根据会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报省政府审议。
(据省国土资源厅网)
湖南空间地理信息服务5年节省4亿多元
3月29日,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通报全省空间地理信息数据保障服务情况,“十二五”期间,省国土资源厅着力打造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5年间,共为公安、民政等部门和单位提供各类空间地理信息数据成果22万余幅,其中免费为各类财政性和公益性项目提供成果21万多幅,占总数据服务量的96%,直接节省财政资金约4.1亿元。
近年来省国土资源厅立足职能职责,深化服务理念,通过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基础工程、天地图·湖南、卫星地面增强系统(HNCORS)、地理国情普查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地理信息保障服务。目前,以天地图·湖南为支撑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已为省质监局、省卫计委、省交通厅、省环保厅等10余个厅(局)及行业部门提供接口和服务,初步实现了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模式和成果分发方式的转变。
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完成“长株潭城市扩张与用地变化动态监测”“湖南省主体功能区实施情况地理国情监测”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地理国情持续监测”3个监测项目,开展“湘江新区地理国情监测”“矿山复绿遥感监测”等专题性监测,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持。
(据湖南日报)
工信部:把握“互联网+”机遇推动云计算创新应用
3月29日,2016中国通信行业云计算峰会(第七届)在北京开幕。此次会议为期两天,以“新常态 云动力”为主题,围绕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发展、SDN/NFV在云计算中的应用、中国通信行业开源与OpenStack、云计算与开放数据中心发展、云计算相关业务许可政策变化等热点话题展开集中讨论。
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家春在致辞中指出,去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云计算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去年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到之后发布的“大数据行动纲要”、“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都把云计算作为优先发展的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期间要加快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调查,2015年,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突破了100亿元,其中IaaS市场总收入超过4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陈家春认为,总的来看,我国云计算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云计算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基础。面向未来,对于云计算下阶段的发展,陈家春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把握“互联网+”战略重要机遇,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逐步深入实施带来云应用需求的升级,基于云计算的“互联网+”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企业级的移动云应用持续升温,智慧城市和工业等重点行业领域逐渐成为云计算的重要市场,垂直行业的云应用不断取得突破。通信行业应抓住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机遇,持续开展技术业务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来赢得市场和用户的认可。
第二,提升网络基础设施能力,支撑云计算产业发展和应用。云服务进入规模化应用发展阶段,对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信行业要根据云计算发展需求,逐步完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云计算与网络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
第三,加大推动力度,促进云计算服务应用持续深化。目前云服务正逐步向多个重点行业和领域渗透,集“公有云”和“私有云”优点于一身的“混合云”成为云服务业态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内外设备制造商推出了各自的云服务平台,都在利用自身积累的行业优势,布局云服务市场,在提供基础云服务的同时,结合大数据的应用,推出了面向政务、金融、教育、医疗、交通等行业的云服务产品,已具备较好的基础,下一步要加快向更广的范围和更多的领域推广应用。
(据3sNews网)
国内首个大数据科研成果云服务平台建成
近日,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获悉,由该中心承担的中科院“十二五”信息化专项“科技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工程”通过验收。该项目涵盖数据存储与管理云服务环境、海量科学数据分析与应用示范、科学数据整合与共享服务3个子项目,以云服务模式,形成支持科研活动与科技创新的数据云。
据该中心数据中心主任黎建辉介绍,新建平台以数据资产为核心,充分利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整合了数据全生命周期的重要设施与资源,是国内首个大数据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应用的示范平台,部分成果已经产生社会效益。其中,中科院自动化所基于“语音合成语料库”等数据资源研发的语音合成技术,已与三星和联想分别合作,应用在其多款手机中。
“数据存储与管理云服务环境”子项目建成了1主1备+12个分中心50PB容量的科学数据存储基础设施,面向科学数据领域提供了云存储和云计算服务,且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稳定易用的数据库建设工具、自组织的科研社区建设工具,形成了支持科学数据库绩效评估和科学数据出版的能力,并支持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卫星遥感、微生物等领域的数据存储,为5个领域云等17个单位部署了私有云,为北京地税等地方单位提供了数据容灾服务。
“科学数据整合与共享服务”子项目建设了20个重点数据库和20个专业数据库,58家院属单位参与,整合可共享数据总量达592TB,基本达到了项目建设数据、整合数据的预期,服务下载量超过400TB,重要数据服务120多例,在服务科技创新、国家战略、学科发展、社会应用、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应用。
海量科学数据分析与应用示范整合了科学论文、科学数据等各类信息资源,自主研发了可视化应用模型DVDL,建成可视化服务平台DVIZ,支持多学科领域、多种类型的数据可视化应用,应用示范运行情况良好,支持了院内外多项科研应用。
(据科技日报)
用地图数据预测人流聚集情况
近日,百度大数据实验室(Big Data Lab)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将来自百度地图路线搜索的聚合数据,与人们所搜索地点的人群密度相关联时,可以预测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的人潮形成情况,这种算法可用于针对可能威胁公共安全的异常大规模人潮向有关部门和个人发出提醒。
百度高级研究员吴海山是这份报告的作者之一。吴海山说,在2014年上海发生跨年夜踩踏悲剧之后,他的团队开始专注于对人潮形成情况的预测。与以往依靠视频传感器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使用不同,百度全新的算法将百度地图提供的用户数据以及地区人群密度相结合,可预测某一地区未来半小时至两小时的人群聚集程度。百度可将预测的人群聚集信息发送给当地旅游部门、地方政府以及举办大型商业赛事的活动公司,实现信息互通。吴海山表示,该研究并不涉及隐私问题,算法仅使用汇总数据,无法识别个人用户信息。
尽管百度强调该报告目前还只是学术论文,但吴海山称,这项研究或算法未来可能与产品开发共享,或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活动场所运营商开放。未来,该功能将可提供给百度地图用户。吴海山认为,百度热力图可以让用户看到旅游景点当前时刻的人群聚集度,他们研究的最新算法将可以提前若干小时,通知百度用户某块区域的人群聚集程度。
(据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