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集锦】
测绘地理信息重大事项列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
近日,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以下简称《大事记》)由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各大媒体全文刊登。《大事记》集中反映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大事记》全文共483条,涉及国土资源的有土地、矿产、海洋和测绘地理信息四方面内容共10条。其中,测绘地理信息工作2条,一是2013年2月28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以2015年6月30日为标准时点,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2017年4月24日,普查公报正式发布。二是2017年4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网)
智慧时空大数据助力雄安新区建设高端论坛举办
10月13日,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指导,河北省地理信息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联合主办的智慧时空大数据助力雄安新区建设高端论坛在河北雄安举办。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出席会议并讲话,雄安新区临时党委副书记,雄安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维亮出席会议并致辞,雄安集团总经理刘春成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出席并作报告。
李维森指出,测绘地理信息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目前正围绕中央提出的“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等雄安新区建设重点任务,主动服务,找准方向,按照构建“两个平台,一个示范,一个支撑”的目标,加强统筹协调,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好、保障好雄安新区建设。
李维森对下一步工作提出5点要求。一是建设智慧雄安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以雄安新区功能定位和发展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智慧雄安建设的总体布局,突出雄安新区个性和特色,加快智慧雄安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通过现代手段支撑新区规划、建设、运维的全流程业务,在空间规划、生态监测、智慧社区、公众服务等多方面开展示范应用。二是建立雄安新区地理国情监测平台。充分利用地理国情监测手段,开展雄安新区规划实施监测,深入掌握空间格局变化、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公共设施发展变化,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地理国情数据支撑和决策保障。三是开展雄安新区新型基础测绘建设示范。把新型基础测绘建设作为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的切入点,创新建立雄安新区实体化、三维化、时空化、地上地下一体化的新型基础测绘产品,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丰富、权威、精准的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四是构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构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支撑服务体系,为雄安新区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提供服务。发挥京津冀地理信息科技创新联盟作用,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五是统筹推进雄安新区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与河北省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发挥测绘地理信息优势,积极引导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专家、资源进入雄安新区建设主战场,共同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工作。
李德仁、王家耀分别以《超大城市发展问题与对策——以雄安新区为例》《时空大数据:新型智慧城市的“大脑”》为题作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乔润令作主题发言,来自国家相关部门、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高校及科研院所、地理信息企业的约400名代表参加论坛。论坛同时设展智慧雄安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新型基础测绘服务雄安新区、地理国情监测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地信企业服务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等4个分论坛。
(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网)
城市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培训会暨专业技术设计书评审会在北京召开
10月11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在北京组织召开了2017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典型城市群空间格局变化监测、2017年国家级新区空间格局变化监测两项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的技术培训会暨专业技术设计书评审会。来自2017年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典型城市群空间格局变化监测项目的31家承担单位、2017年国家级新区空间格局变化监测项目的18家承担单位的业务处室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加了会议。研究院有关领导出席会议。
培训会上,研究院代表会议承办方致辞,对2016年监测成果给予肯定,并指出了2016年监测和2017年各承担单位专业技术设计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对2017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院介绍了2016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典型城市群空间格局变化监测成果,对监测报告中的分析思路、方法和结论进行了详述阐述。黑龙江、四川、甘肃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作为典型代表介绍了本省2016年监测在技术方法、组织实施、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随后,研究院作为牵头单位对2017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典型城市群空间格局变化监测的项目设计书进行了总体介绍,对2017年项目设计的新增和变化部分逐项进行了重点培训。通过此次培训,使各承担单位的业务处室领导和技术人员对2017年项目的变化和要求有了更加全面和直观的了解。
2017年度国家级新区空间格局变化监测技术培训会上,研究院对2017年国家级新区空间格局变化监测项目设计书进行了总体介绍,对数据生产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了汇总和说明。项目承担单位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和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就2016年新区空间格局变化监测成果和经验进行了典型交流发言。会议特别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郑新奇就节约集约用地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作了系统和专业的培训,以指导今年相关分析评价工作的开展。
专业技术设计书评审会上,与会专家在认真听取汇报、审阅相关材料后,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质询、讨论,一致同意承担单位的专业技术设计书通过评审。
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各参与单位提供了一次集中技术交流的宝贵机会,解答了各承担单位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就组织实施和工作部署进行了进一步的统筹推进,为做好2017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典型城市群空间格局变化监测和2017年国家级新区格局变化监测项目奠定了基础。
(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网)
中国首家无人机专用空域在沈阳法库通航基地诞生
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18日发布消息称,该基地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原有基础上拓展并完善通航全产业链,大力发展无人机产业基地,日前正式开辟了国内首家无人机专用空域。
位于法库的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自2010年开始规划建设以来,已完成了跑道、航站楼、停机坪、机库、路网、管网等设施建设,开放空域在3000米以下、3000平方公里以上,已入驻通航企业近20家,初步聚集了无人机科研、飞机制造、飞行体验、驾照培训、农林作业、空中巡查等通航业态,正在打造通用飞机(无人机)研发生产、检测试飞及航材生产基地,建设无人机产业园、航空新材料产业园。
近年来,国内无人机技术和产业迅猛发展,无人机爱好者及其附属产业链也在日益提升经济效应。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拥有相关管理部门专门批准的科学试验空域,自2010年以来,先后获批国家低空空域管理试验区、国家首批航空飞行营地、国家通用航空综合示范区、全国特色小镇等殊荣。
辽宁法库经济开发区(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管委会)副主任刘国印表示,结合国家大力发展涵盖无人机在内的通航基地建设宏观背景,法库通航将抓紧全国无人机产业迅速发展时机,促进产业链企业集群集聚,逐步建成国内首屈一指的“通用航空港无人机产业基地”。
(据泰伯网)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在国产民机上应用试飞取得成功
10月14日,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在山东东营完成了首次搭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试试飞工作。试飞取得了大量试验数据,为国产卫星导航系统在国产民用客机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本次试飞从10月10日开始,按照相关国际民航标准及中国民航有关技术标准要求,ARJ21飞机完成了机载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功能和性能验证、地基增强系统验证,以及北斗短报文功能试飞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国产相关系统的性能达到国外同类系统水平,其中瞬态和快速定位指标居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商飞机载北斗导航系统试飞项目负责人蒋欣介绍,本次试验首次将4个国产化结合,即将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地基增强系统、国产导航设备结合到国产大飞机上,此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试飞,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一次实现了在民用航空领域的测试应用,同时也是国产民机第一次使用国产导航系统,为后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国际民航标准化、应用推广、测试认证获取了大量的实验数据。
据中国商飞北研中心党委书记张军介绍,通过这个项目的推进,能够在国际上形成北斗导航系统在民航领域应用的一个国际标准和规范,希望通过有关设备的研制、生产,形成我们北斗导航系统在民航应用的产业化发展。
(据北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