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集锦】
《测绘标准体系(2017修订版)》颁布实施
为进一步满足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对标准化的需求,做好测绘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高测绘标准的科学性、协调性和适用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于近日颁布实施了《测绘标准体系(2017修订版)》(以下简称《体系》)。
据悉,《体系》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组织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等有关单位,按照《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十三五”规划》的要求,根据测绘事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对标准化的需求,落实新时期国家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及测绘地理信息管理的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在2009版《测绘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经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形成的。《体系》明确了当前测绘领域国家、行业标准的内容构成,可为信息化测绘生产、管理与服务提供全面的标准支撑,是测绘这一基础性、公益性事业新时期标准化工作的纲领性技术设计。
《体系》由测绘标准体系框架和测绘标准体系表构成,从信息化测绘技术、事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保障需求出发,兼顾现行测绘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情况,以测绘标准化对象为主体,按信息、技术和工程等多个视角对测绘标准进行分类和架构。《体系》共包含定义与描述、获取与处理、成果、应用服务、检验与测试和管理等6大类35小类。《体系》共收录377项标准,其中现行有效标准256项,制定中的标准121项;并前瞻性地提出了多个待制定的标准方向,约137项。
《体系》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测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与修订的指导性文件,今后对测绘标准项目提案的提出与受理、立项审批及标准审查等,将主要依据《体系》的内容和要求执行。
(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网)
2017年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
为进一步落实“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提高科技管理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科技对我省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省厅于10月19日召开2017年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班。
此次培训邀请了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科技发展处处长、副研究员赵财胜、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政策法规处调研员、博士黄宇辉、中南大学教授吴立新、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奖励办副主任、博士周晓迅、湖南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标准研究一部部长、高级工程师龚贺、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徐世球对“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我省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如何有效做好科技项目、提升科研成果质量、如何高质量的申报科技奖励、如何围绕国土资源工作做好科普等相关业务知识进行了认真的解读和辅导。
厅总规划师申志军亲临培训地并讲话,要求管理者要善于管理项目;善于在实际工作中培养青年骨干;善于将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转化。科研人员要及时了解科研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认真科研,勇于创新。
(据省国土资源厅网)
自动驾驶地图保密处理技术测试取得成功
当前,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发展势头强劲,备受关注。国内外互联网科技公司及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开展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研发。自动驾驶地图作为自动驾驶车辆决策控制和车辆路径规划导航的重要工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十分重视自动驾驶地图的发展应用,一直在密切跟踪和组织引导自动驾驶地图的研发。2016年2月,为保障自动驾驶地图生产测试的顺利开展,印发了《关于加强自动驾驶地图生产测试与应用管理的通知》(国测成发[2016]2号),明确了自动驾驶地图属于导航电子地图的新型种类,对自动驾驶地图生产测试与应用管理进行了规范。为及时做好政策应对准备,多次开展专题调研,跟踪了解自动驾驶地图的应用发展情况,在自动驾驶地图政策支撑、技术应用等方面持续开展研究。
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科学把握自动驾驶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系,推动自动驾驶地图安全应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信息与地图司组织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与四维图新、高德等导航电子地图企业开展了地图保密处理技术的优化和测试。经过对全国不同地区30多个城市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地图数据的反复研究测试,在相关处理技术算法研究上取得积极成果,成功优化了自动驾驶地图数据与车端定位数据的匹配精度。大量测试证明,现有的保密处理技术经优化后能够满足自动驾驶地图的应用需求。此举为我国自动驾驶地图的实用化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支持和指导导航电子地图企业不断优化自动驾驶地图生产制作技术,推动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完善,为自动驾驶地图的安全应用提供制度保障,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地理信息产业的繁荣发展。
(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网)
首款吨位级货运无人机首飞
10月26日,全球首款大型货运无人机AT200在陕西蒲城内府机场首飞,这标志着全球首款吨位级货运无人机的诞生。
AT200无人机配备了先进的飞控系统和指挥系统,在指控中心即可实现飞机的“一键自主起降”,还可同时控制多架无人机。期间只需监控无人机的状态,必要时由无人机飞控手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改变飞行状态,极大地降低了货运成本和无人机操作难度。
飞机全长11.84米、翼展12.80米、高4.04米、最大起飞重量3.4吨,是国内外民用无人机领域“块头”最大的。货仓容积10立方米,有效载荷达1.5吨,巡航速度为313公里/时,续航时间8小时、航程2183公里,实用升限可达6098米,即使在陆运交通不发达及多山的西部、高海拔地区,也可高效完成点对点的货运支线运输。该无人机在同级别的飞机中具有惊人的起降能力,满载货物时200米内即可完成起飞和着陆,能够在未铺筑的简易跑道甚至是土坡、草地上起降,解决了高海拔、山区等难以抵达地区的起降问题。
据了解,该款无人机可在野战机场条件下执行军事运输任务,对海岛物资运输保障特别是南海岛礁军事物资补给将发挥重要作用,短距离起降能力解决了海岛大吨位无人机的起降难题。AT200无人机由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和朗星无人机公司为总体单位,联合航空工业618所、中电54所、航天773所、西工大等单位共同研发。
(据科技日报)
京津冀科技资源数字地图平台成型 打破信息孤岛和壁垒
日前,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共同承办的“京津冀科技资源信息共享与协同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
与会专家认为,打破京津冀信息孤岛和壁垒,实现京津冀科技资源信息共享,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是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关键。
京津冀科技资源数字地图平台采用总体设计、分步实施、边研究边建设示范的方式,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手段,以“科技资源+数字地图+情报研究+平台服务”为特色模式,打造集信息查询、可视化与分析、综合评价、辅助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京津冀科技资源数字地图平台。
平台基于服务式GIS系统架构,经二次开发形成数字地图系统,这是一个科技领域与GIS技术相融合的创新应用平台。平台构建底层统一的科技资源数据库和地理空间数据库,通过对科技机构地址的地理编码,确定机构资源的空间分布,并以机构为纽带,将相关的人员、项目、成果、仪器设备等信息呈现在地图上,供用户直观、快捷地查询;同时,以区域为桥梁,整合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科技、产业、政策的统计信息,实现科技资源数据的价值挖掘和“增值”。
据悉,平台以先进的建模和GIS强大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可视化等方法技术为应用支撑,将查询及运算结果在顶端进行可视化展示;通过制定数据标准,促进三地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利用;通过建设科技资源数字地图系统、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这3大核心系统,为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科技咨询、战略决策等提供情报信息服务,同时以可靠的安全手段和运维服务,保障技术实现和系统运行。
(据泰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