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集锦】
省厅地理信息成果电子政务审批首次实现全程互联网办理
为响应厅党组“学习浙江经验,助推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号召,全面对标对表浙江经验,深化测绘地理信息“放管服”改革,目前,省厅利用推动地理信息成果实现互联网网上审批办理。
省厅地理信息处召集了相关技术人员反复研究讨论,制定方案,并征求了相关市县和申请单位代表的意见,对申请资料进行了精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办理流程,由专业软件工程师依托湖南省测绘地理信息监管平台开发了互联网申请地理信息成果功能模块,通过多次技术攻关,解决了互联网和内网审批自动闭合衔接的难题,实现了用户通过互联网提交资料,行政审批人员政务内网审批的全网络化服务模式。
为便于相关办事单位和人员快速掌握互联网申请地理信息成果,厅地理信息处还组织编制了地理信息成果网上申请办理操作指南,图文并茂地介绍办理流程和操作过程。这是省厅首次实现互联网审批,办事群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提交申请资料办理,不用再花费时间和精力来现场办理,确保了群众办理过程中最多只跑一次,方便了群众,也减轻了相关单位和办事人员的负担。
(据省国土资源厅网)
北斗导航综合应用平台在西藏落地
9月30日,由西藏星传卫星导航平台有限公司公司承建的北斗(西藏)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了专家验收,这意味着中国北斗导航综合应用平台在西藏正式落地。
在西藏北斗导航与时频高原应用西藏北斗2018第一届研讨会上,原总参测绘导航局副局长杨宝峰表示,北斗导航综合应用平台能够落地西藏意义重大。他说,西藏地广人稀,且基础设施相较内地落后,因此北斗的应用优势也将更加凸显。
其中,作为北斗(西藏)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众多衍生功能之一,深度贴近藏区牧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无人放牧系统获得了专家的肯定。
杨宝峰表示,通过给牲畜佩戴植入北斗芯片的项圈,牧民便可以利用北斗的导航、定位和位置报告功能实时掌握畜群的准确位置,还能利用北斗的短报文功能一键报警、报灾,实现智慧放牧,既节约成本又能提高收入。
此外在杨宝峰看来,同样基于该平台开发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也很符合西藏的实际需要。他说,在高寒缺氧的高原地区,若要对河流进行实时的防汛监测往往需要人工值守,代价很高。但有了北斗平台,再辅以各种传感器,便可实现自动预警。
近年来,北斗的产业融合发展业态逐步形成,北斗应用服务已遍地开花。与内地相比,西藏北斗民用开发较晚,但杨宝峰认为,通过实地验收,发现北斗(西藏)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针对性很强,且具备高起点的后发优势。目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广阔,基于该平台构筑的多层次服务将大有作为。
(据中国西藏网)
我国测绘地理增添科技含量
近日,中国测绘学会与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0%以上。
报告显示,2015年和2016年,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82%和62.46%;2016年和2017年,测绘资质单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9.37%和46.77%。
从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产出变化看,以专利为例,截至2017年12月31日,18636家测绘资质单位共申请专利141988项,授权74842项;完成专利申请的单位数量为1546家,拥有专利授权的单位数量为1360家。
近年来,测绘地理信息类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我国专利申请总量和授权总量的比例均出现大幅增加。截至2017年12月31日,申请测绘地理信息类专利为6251项,拥有测绘地理信息类专利授权3008项;申请了测绘地理信息类专利的单位数量为620家,拥有专利权的单位数量为429家。
“测绘资质单位更加重视以专利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产出,也更加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宋超智表示,自2000年以来,共有56个测绘地理信息类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1221个项目获得中国测绘科学进步奖。这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成果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报告从测绘地理信息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和企业营业收入的变化中阐述了产业结构的变化。2013年至2016年期间,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小微企业数量逐年减少,中型及以上企业数量逐年增加;2017年测绘地理信息业务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为85家,同比增加25%。同时,测绘资质单位中甲乙级测绘资质单位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较多,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不过,报告同时指出,虽然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体上看,国内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水平与国际各相关领域的最高科技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短板和瓶颈集中体现在高精尖的装备水平及由其衍生的数据获取、处理以及应用技术等方面。“比如,重力对地观测设备和手持式三维激光扫描仪处于空白;水下地下测绘装备基本依赖进口;雷达卫星数据源自主获取能力明显不足等。”宋超智表示,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既有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也受各类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应用不够、现代工业制造水平不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我国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据新华网)
我国首次完成机载SAR系统计量检测
近日,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计量站组织完成首次机载SAR系统计量检测任务,这在国内尚属首例,标志着我国具备独立自主的SAR系统检测计量能力。2017年11月,依托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光电测距仪检测中心组建成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计量站,作为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主要承担全国范围内测绘地理信息检测设备检定、校准和测试任务。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系统因不受光照和气候等条件限制,能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大范围获取目标区域的高分辨率雷达影像,与其他影像获取设备相比具有独特优势,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地质勘查、生态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近年来,机载LiDAR系统、SAR系统和多光谱相机等航空遥感传感器发展迅速,为适应和满足航空遥感传感器的实用化需求,突破对SAR系统计量检测能力、建立健全航空遥感传感器检测体系已迫在眉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计量紧密结合仪器装备发展趋势,针对机载SAR系统的成像分辨率、测量精度、测绘幅宽等核心技术,加强攻关,研究检测方法,制定检测标准,构建检测技术系统,积极开展检测试验,验证了机载SAR系统技术指标检测方法的可行性,首次圆满完成了机载SAR系统检测任务,突破了国内计量检测机构对机载SAR系统的检测能力,为后续制定机载SAR系统的行业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建立和完善我国航空遥感检测体系奠定了基础。
据悉,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计量站作为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唯一的国家法定检测计量机构,面向现代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建设的需求,紧跟新技术、新产品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各类传感器检测方法研究,初步具备了机载SAR系统、移动测量系统、数字航摄系统、激光雷达系统等仪器装备检测能力。
(据中国测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