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特色栏目>业务工作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动态2019年第3期(总第224期)

时间:2019-01-28 09:03

【动态集锦】

《湖南省网络RTK测量技术规范》地方标准顺利通过审查

1月17日,省测绘科技研究所编制的《湖南省网络RTK测量技术规范》地方标准,顺利通过由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的专家技术审查。专家组听取了规范编制单位的汇报,对标准文本内容逐条款地进行了质询,一致同意通过审查,建议尽快报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

该标准为湖南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HNCORS)首部地方标准,规定了网络RTK测量的术语与定义、参考基准、基本规定、平面和高程测量技术要求、仪器设备及作业要求、成果数据处理和检查、资料提交和成果验收等技术要求,对规范湖南省网络RTK测量的操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保障成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标准将于近期发布。

(据省测绘科技研究所网)

“夜光遥感全国一张图”数据免费用

1月21日从武汉大学获悉:珞珈一号01星夜光遥感全国一张图,现已完成制作,面向各行业用户提供免费数据服务。

该图由武汉大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湖北数据与应用中心共同制作,利用2018年6月至12月拍摄的全国范围内的珞珈一号01星影像,共计275景,基于地面控制点生产制作。项目团队通过技术手段,大幅度提升影像的绝对定位精度,使绝对定位精度由原始无控的683.386米提高至195.491米。

珞珈一号01星是由武大研发的兼具遥感和导航的“一星多用”低轨微纳科学实验卫星,2018年6月2日发射成功。它的夜光遥感分辨率达130米,可清晰识别道路和街区,优于美国有关卫星,有助于实现我国遥感卫星从地表监测到社会经济发展监测的跨越。目前夜光遥感数据已向16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个用户提供服务。

据介绍,夜光影像不仅可以反映夜间城镇灯光,还可以捕捉到夜间渔船、天然气燃烧、森林火灾的发光等,因此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参数估算、区域发展研究、重大事件评估、渔业监测等诸多研究领域。

半年前,《珞珈一号01星夜光遥感数据使用办法》就明确提出,保障数据开放,强化资源共享。为促进这张“夜光一张图”广泛应用,项目团队面向各行业用户提供免费数据服务。该图由高分湖北中心负责发放,有需要的用户单位可根据领用流程申请数据,并定期向数据提供方反馈汇交成果使用情况。

(据湖北日报)

军民携手 让北斗“登堂入室”

“湖南组建了北斗增强应用、高性能DSP技术、高分遥感智能机器人等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自主可控计算机、激光陀螺、碳纤维等一批军民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也成效初显。”1月22日,湖南省科技厅厅长、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童旭东在2019年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报告中,如此“点评”2018年度湖南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领域的新进展。

湖南作为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三大示范区域之一,在北斗成果转化上,取得了新进展。

破解成果转化难 手握“王牌”,四“婆家”齐上阵

工作报告中所提到的北斗增强应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底在长沙挂牌成立。这是湖南省首个北斗领域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着力于推动北斗增强应用的深度产业化,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制及产业化推广,并推动北斗在复杂环境下的创新应用。

“这是一次全新探索和尝试。探索如何解决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脱节问题,帮助提升军民融合项目的转化成功率。”童旭东说。

背负如此“使命”的协同创新中心,有着四家极有“来头”的“婆家”: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负责创新政策支持,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有限公司给予创新基金支持,测控与导航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拥有核心与关键技术,长沙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院考量如何让成果落地,实现创新应用。

此外,这四大“婆家”手中,还掌握着北斗导航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湖南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北斗卫星导航院士专家工作站、北斗智能可信导航协同创新中心和北斗导航数据创新应用中心(湖南)等几张“王牌”,为协同创新中心“撑腰”。

除四大“婆家”为协同中心“注入”的资源外,核心团队也自带了关键技术和部分产品、市场“入户”。

我国测试里程最长、场景类型最复杂的封闭智能系统测试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为协同创新中心研发的智能停车导航覆盖系统、智能停车引导试验系统、北斗智能交通应用等示范,提供了场地测试支持。双方共建了北斗导航数据创新应用及开放共享中心、智能系统可信导航测试中心、卫星导航信号可信性能监测系统,并建成了“1(北斗智能可信导航方向)+1(北斗智能可信导航基础平台)+N(典型应用示范场景)”的应用示范工程,助推湖南省智能驾驶技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我国首个北斗智能可信导航示范之城的打造。

“挖”顶级团队 找准“切口”, 聚焦北斗增强应用

北斗涉及领域范围很广,要促进其成果转化,必须找准“切口”。

导航与位置服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的迅速普及,人们对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的需求更是爆发式增长。

不过,卫星导航系统固有的局限性,使卫星导航服务存在“盲区”之困。如,在室内、地下、隧道、水下、高山或城市峡谷等环境下,微弱的卫星导航信号常常因不足以穿透物理遮蔽物,而让用户置身卫星导航“服务区”外。

为给卫星导航“扫盲”,他们研发了北斗增强应用技术。该技术可在卫星服务“盲区”里,布设卫星再生装置,实时模拟卫星导航信号,实现地面增强与覆盖,确保卫星导航服务覆盖无盲区。

在这一技术领域,湖南有着天然优势。国防科技大学卫星导航研发中心,是我国北斗一代、北斗二代、北斗三代的技术总体承担单位。多年来,在其带动下,湖南省涌现了一批掌握北斗高精度定位算法、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北斗检测设备、北斗图像处理芯片等北斗核心技术企业。

湖南省北斗增强应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引进了国防科技大学整个卫星载荷团队和航天器测控与无线电精密测量团队。

“协同创新中心率先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北斗可信位置服务网和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着力于打造湖南乃至全国北斗军民融合创新资源的整合交流中心、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中心、产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技术转移和企业孵化中心,以及创新投融资服务中心。”长沙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明德祥说。

示范工程显成效 带动产业化,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目前,北斗增强应用军民融合协调创新中心的诸多成果已在多类应用场景中“牛刀小试”。例如,在卫星服务“盲区”场景之一的隧道,该中心实施了隧道覆盖增强系统应用项目,目前已在国家高铁某线路完成试验验证并通过试用;针对市场现有传统GPS和视频监控方案的应用局限,创新推出了“家—路—校”全场景覆盖智能监护系统,助力提高校车运营监控和突发事件快速反应能力;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典型场景——智慧社区、无感通行、智能网联汽车路侧安全等,开展了试点建设;将增强导航技术应用于多旋翼无人机高压线自动巡检、倾转翼中型无人机自主起降……

这些应用示范项目的研发与推广,有望带动我国导航增强芯片的设计与产业化,促进智慧大交通和智慧安全城市的建立。

“下一步,我们会重点面向军民要地安全防御、大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北斗完好性及导航安全监测、北斗三号仿真测试、北斗智能可信导航及地基增强等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样机试验、产品测试、标准制定及成果应用推广。”明德祥说。

关于北斗应用示范,湖南也做了相关布局。包括:成立北斗卫星导航产品2301质量检测中心,这既是国家布局建设的七个检测中心之一,也是中南地区唯一的北斗产品检测基地。2016年建设了由北斗系统首任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出任实验室名誉主任,北斗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谭述森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北斗(长沙)开放实验室。这些均极大推动了国家北斗卫星军民两用产业的发展,也提升了中南地区北斗应用装备的配套服务能力。

此外,湖南省精心打造的“长沙(湖南)北斗产业园”,也已形成了由芯片、板卡、天线等上游产品,导航终端、授时终端、抗干扰终端、导航模拟信号源等中游产品,以及各行业北斗应用等下游产品组成的产业链。

(据科技日报)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动态2019年第3期(总第224期)

693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