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风雅阁,乾州古城的客栈)
(图:万溶江上的风雨桥)
乾州,是吉首市的古称,这是一个远离大多数人目光的古城。然而,距离她43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喧闹的小城,叫凤凰。
沈从文对乾州古城的眷顾远远比不上对凤凰,但是,也正因为他的忽略,在某种程度上,留存了这里今天的静谧,这是一种饱经沧桑后的祥和。
乾州古城为湘西四大古镇之首——乾州、铺市、里耶、茶峒。城内十里古街,城中十里河道,城外十里边墙。整洁,干净,古朴,自然。1992年,乾州古城河溪教场出土一批新石器贝丘,史源可追溯到6800多年前。
千古尘梦,鼓角争鸣,如秋风般萧索,悠悠坠入万溶江中。万溶江是乾州古城的护城河,乾州在苗语里意为“能听见村前潕溪流水的吼声”。潕溪即武溪,今万溶江。
胡家塘:江南奇居
胡家塘,自然有塘。
一塘碧水,四周环以石径,中为横堤,垂柳依依。一座弯弯的“清风桥”,将池塘分为大塘和小塘,左侧小塘中有一口 “安澜井”,字为民国书画家杨味疏所书,井深不见底,是池塘水源地。俯身望井内,依稀有热气飞腾,天光和柳枝也争着在井内留下它的痕迹。
胡家塘的称呼源于唐朝,为胡氏木材商所有,因此名之。其古民居以塘为界,恰似一幅太极图。如今,数十户人家环塘而居,皆为明清古建筑,白墙灰瓦,朴素得让人心生敬意,颇具江南特色。若能在此长住,春种一院兰,夏养一塘荷,秋守满堂桂,冬拥一盅酒,也未尝不是人生乐事。
辗转中,来到胡家塘的最高建筑,名叫“渡”。“渡”为全木结构,三层半高。长满青苔的石质基脚平台、早已磨掉了齿的石磨盘,透出历史的沧桑。于“渡”上环顾全塘,红灯绿水,昏暗的路灯,特色吊脚楼,都极其诱人。
乾州文庙:信仰所在
沈从文曾在《湘西》一文这样描述:“乾州,地方虽不大,小小石头城却整齐干净,且出了近三十位历史上有名姓的人物……”
这些“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有:明正德年间致力家乡教育事业的苗族知识分子吴鹤、清末抗法的陕甘总督杨岳斌、抗击八国联军并以身殉职的天津总兵罗荣光、民国陆军次助长傅良佐上将、中国当代画马四杰之一的张一尊等。
这些人,都或多或少与乾州文庙有关。文庙,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也是信仰所在。
就连“文盲”吴八月也与乾州文庙有交集。他又名吴世宁,苗族,乾州人,苗民起义领袖,曾屯兵于此。战火中唯一留存的崇圣祠是历史的见证,是乾州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文庙组成建筑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乾州文庙与万寿宫、衡宝会馆同为国立八中初女部,朱镕基的夫人劳安在此就读;战后漂泊的贺龙元帅之女贺捷生将军在此就读乾城模范小学,刘邓大军入川前,在此休整,乾州和平解放时四十七军也曾在此驻扎。
带着这样一段历史,进入文庙,心情也无端激越起来。
乾州文庙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此后,经过多次扩建和修葺,日臻完善,建筑越发气势恢宏,十分壮观。如今,一座绝无仅有、庙学合一的孔圣之庙傲然屹立于万溶江畔,堪称湘西建筑群体之最。它南临万溶江,北截古城墙,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呈塔式、竭山、硬山三种形式,全部砖木结构,四周环以青砖院墙,与乾州古城墙、贞节牌并称古城三大古建筑。
万溶江:水边的故事
水边的故事,是一叠由瞬间流向永恒的故事。
这一江水,不如沱江丰腴,不如沅江宽阔。古城里千百年的浮浮沉沉、刀光剑影,她都见证了,却始终温润沉默。
她叫万溶江。
在远古的年代,迁至乾州生息的先人,最早安家在万溶江岸边,若干年后,形成了一条河街。
这条街,与凤凰的大街小巷不太一样,这里店铺老板绝大多数为湘西民间工艺大师,他们平常而清奇,又寥然峭拔,总有着可远观而不能近亵的庄严。店铺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工艺品:苗画、烙画的神秘,竹编、木雕的精妙,苗绣、土家织锦的绮丽,剪纸、锉花的传奇,葫芦雕、蛋雕的精细,都染上了天然之趣,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
其实,万溶江河街(如今的乾州古街)在明清以后是乾州最早、最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林立、作坊丛生,有漆蜡印染、皮革加工,有锻铁制银、纸扎刻匾,也有文化用品、粮食蔬菜、餐饮小吃、客栈轿行……
千百年来乾州人靠万溶江水路,从这些码头把湘西的桐油、土碱、药材、青蔗、牛皮及各种土产山货用小篷船运往外地;又从外地把布匹、棉纱、粮食、盐巴、煤油、染料、五金、纸张及日用杂货运到乾州。乾州是整个湘西水运的起点,上游因河道狭窄陡峻不通船。山区的土产山货主要靠人力,跋山涉水带到乾州。不论下游的货物经水路抵达乾州码头,还是上游货物从陆路运到乾州,乾州的河街是这些货物集散的必经之道,而入城又需经南门,所以南门是入城的咽喉要道。
南门,就是“三门开”,位于万溶江边,是乾州古城建筑最大、耗资最多的复古石头建筑,为乾州古城的南门。南门为一座月城,与中国普遍的两座城楼及直通相对的两道城门的月城不一样,南门月城有三座城楼,开三道城门,中间一座主楼,两边各一耳楼,布局成“品”字形,主楼与耳楼间距搭配,高矮错落,成为我国古城建筑史上的绝品。
“三门开”独具匠心的设计,是居民生活、商贸交通、军事防御的需要与特定地形完美结合的建筑典范,加上她布局得当,造型壮观,用材讲究,工艺精湛,建筑坚固。
我站在三门中心,转着圈子欣赏造型壮观、工艺精湛的“品”字城楼,感叹古人的独具匠心和现时的科技发达,然后反反复复在三门进进出出。最后倚立城墙,举目远眺,历史在眺望中凝滞。
此时,我能做到的,就是细细品味那一堵灰墙、那一片青瓦、那一角飞檐,和它们孕育的一段段故事。
“万溶江,愁波荡漾,四围山色,绿杨芳草……”这首《万溶江之歌》,系抗战时迁至湘西的国立八中和省十三中的教师所作。当时,朱镕基和劳安也夹裹在万名逃难人群中,流亡辗转来到国立八中就学并相识,而劳安就学之处即是现存的文庙。2001年3月,朱镕基偕夫人故地重游,患难时的客居之地仍魂牵梦绕,他挥笔写下“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别有天”的诗句。
我认为,这是万溶江边最动人的故事。(作者单位:湖南省国土资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