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万 波 通 讯 员 唐 寄 李顺强
“插秧不用弯腰,割谷不用镰刀。看水不要锄头,运谷不要肩挑。季季丰收人欢喜,人人齐夸土整好。”
这是湖南省湘潭市姜畲镇农民自编的一首顺口溜,形象表达了当地农民对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由衷喜爱。
今年,湘潭市经历了百年一遇的旱灾,全市61个乡镇、1383个行政村出现不同程度干旱,95.2万亩农作物受旱,其中重旱面积42.05万亩,干枯面积11.3万亩。眼下,正是湘潭市晚稻收割时节,记者走访发现,在该市广大土地整治示范区,水稻生长并未受到极端气候影响,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千重稻浪。
据统计,2013年,湘潭全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粮食将增产2000多万公斤,比2012年增长了13%。
产粮大镇:水稻产量一亩增加近100公斤
湘潭市姜畲镇是湖南省著名产粮大镇,袁隆平研发的超级稻基地位于该镇,已连续13年种植超级稻。
10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该镇梅花村,只见村道平坦、水渠纵横,稻田里,金色稻浪涌动,收割机轰隆作响。
“地整治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今年夏天我们这里没旱情,水稻产量每亩增加了近100公斤。”稻田边,梅花村农民杨冬云笑得合不拢嘴。
杨冬云告诉记者,自己家里5亩田,搭帮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整治,家里灌溉不畅的低产田成了旱涝保收的”吨粮田”,今年夏季大旱,村里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没受影响,亩产达到了1000多斤。
杨冬云说的这种改变,得益于国土部门实施的土地整治工程——将易遭旱受涝的”瘦田”,改造成沟渠路配套、具有防灾抗灾能力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升。
高标准基本农田高在哪里?站在新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主渠旁,只见稻田、机耕道、排灌渠道相间排列,昔日的老土渠变成了三面不见土的水泥渠,渠里流水潺潺,带有钢闸门的灌排渠通往农户的每一丘田头。
湘乡山区:七旬老人1天收3亩水稻
对于70岁的张慈英老人来说,这个秋收很轻松。”3亩地的水稻收割,我一人就可以轻松搞定。”
古稀老人一人搞定秋收?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湘乡市东郊乡定坨村。
“那可不?你看,现在路这么好,田也平坦,要水的时候开闸进水,不要水的时候开沟放水。现在稻子黄了,我开个机器5分钟就到了田里。”对于我们的疑问,老人一脸不服气,嘴里反复念叨着”别看我年纪大了,3 亩地的水稻,我一人就可以收完。”
湘乡市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农业生产条件经济条件位居湘潭市中下游。张慈英老人说,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已去广东打工,没有和自己住在一起。土地整治之前,村里稻田分散,道路泥泞,收割机不能进,稻谷运送也不方便。往年秋收时节,是一家人最忙的时候,不仅自己累,在外打工的儿子女儿还要专程回来帮忙,费时又耗钱。”收的稻子不值钱,不够他们来去的路途花销。”张老汉说。
湘乡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工作人员潘志阳介绍,张慈英家农田属于东郊乡、毛田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一部分,项目今年3月完工,项目涉及定坨、罗公桥等5个村,项目总面积为7980亩,投资达1300万元。
全市范围:总投资8.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39万亩
从单一的土地平整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从国土部门的”独角戏”到政府各部门”大合唱”,从零星的”小碎步”到整体推进……近年来,湘潭市共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104个,总投资8.3亿元,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39万亩。
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市坚持”三结合三促进一聚合”模式,即:土地整治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结合,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促进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土地整治为平台,有效聚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投入项目区建设。这种模式,不仅使农村土地集聚起来,而且使土地有条件实现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得以实现,传统的小规模农业耕种模式正向现代化的农业高效经营发展。近年来,该市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飞速发展,每年的项目规模都在10万亩以上,投资额均在1亿元以上。
同时,该市牢牢以土地整治为平台,集中整合各方面的资金,由市政府对项目统一调控、统一管理、统一调配资金,构建了”政府领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工作联动机制,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了涉农资金的聚合效益。
这种1+1>2的整合模式,将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最大化。通过土地整治,该市近3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01万亩,田间灌溉渠系日趋完善,农田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高,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平均提升1—2个等级,粮食产能普遍提高10%—20%。
喜看稻菽千重浪,持续有力的土地综合整治,将为湘潭大地稻香千里持续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