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公开>工作动态>媒体关注

【中国国土资源报】重走湘中线:历史在这里拐弯

  时间:2014-01-07 15:33

/刘许生

1918年~1927年,放在当时烽火连天、波涛汹涌的背景下,这实在是算不上一个重要的时段。

可是,正是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看似平淡无奇的9年,实际上却是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整个方向,改变了今后的整个中国。

9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真正走上了无怨无悔的革命征程;这9年,北伐开始,主要战场在湖南,消灭了反动军阀的有生力量;这9年,秋收起义、湘南暴动接连上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终于找到了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农村包围城市,不再将鲜血洒在无谓的大城市里……

而这些在今天看来对中国革命影响至关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湖南,都发生在湘中:长沙和湘潭。

湘中,中国革命在这里拐了个弯。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中国革命者摇篮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这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校歌。独具一格,铿锵有力,如黄钟大吕般。

“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毛泽东等人做到了。

当时,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谢觉哉、李达、田汉、孔昭绶、杨昌济……包括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聚集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而他们之前,走进这座校门的还有陈天华、黄兴等人。

这是一批即将影响中国未来走向的年轻人的大本营,有一长串名单,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何叔衡、贺果、陈绍休……

那个年代,那个中国,有过这样一座学堂、那样一些先生,培养过那样一群学生,成为中国革命的盗火者,这里,成为他们的摇篮。

这就是“湖南第一师范”的故事。

那是一个灿若星辰的年代,以至于讲述当年“第一师范”的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在2007年夺得央视收视率第一时,人们发现连李维汉这样的大人物并没有正面镜头,罗章龙、李立三等人晃了一下就没影了。

去年7月,我走进“一师”,一股油漆味扑鼻而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重点献礼影片《湘江北去》拍摄时新刷的油漆似乎还在飘香,这里是理所当然的取景地。这部电影讲述青年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之后的故事,以细节描写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如同一座金山,“一师”留下了足够多故事可供挖掘。

20084月,经教育部批准,一师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目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全国唯一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的本科院校。在湖南,绝大多数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任务由“一师”承担。

来得正是时候,“学习毛泽东协会”组织的“学习毛泽东交流会”正在其中的一间教室举行,近80名学生到场。同一时间,其他教室举行的则是“校园达人秀”、“中文朗诵比赛”、“营销大赛动员会”等等。

这个交流会因此显得有些突兀。

“学习毛泽东协会”是全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以学习研究毛泽东为重点的学生社团。如今,协会成立刚好一年。

这个协会难免引得熟悉校史的教师“忆往昔峥嵘岁月”。据“一师”校史记载,至1960年,全校有毛泽东著作学习小组200个。

文史系的系主任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缺乏毛泽东思想的教育,通过这个协会的交流会,可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让学生更加拥护共产党。

“一师”原副校长孙海林说,在他印象中,加入“学习毛泽东协会”的大多是来自农村、较为淳朴的学生,“那些每月有三两千生活费的有钱学生不会加入这个社团”。

1903年始,“一师”一直以培养小学教员为目的,高举“免费”大旗,没有招收自费生。当年,出身农家的毛泽东就是因为免费而选择“一师”的。

历史回到1914年。从韶山走出来的毛泽东,选择了一师范作为走出家门求学的第一站。

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的最重要的转折点。

1918年,毛泽东从“一师”毕业,直奔北京,开始了真正的革命旅程。

很多年后,毛泽东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好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

“一师”当然是个好学校。

“一师”的民主教育激发了青年毛泽东对自由的热爱。

据王子今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上刊文的研究,毛泽东的自由思想很大一部分来自杨昌济所翻译的《伦理学原理》。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说:“各种改革,一言蔽之,‘由强权得自由而已’。”在1917年写给黎锦熙的一封信中,毛泽东说:“没有批评的精神,就容易会做他人的奴隶。某君谓中国人大半是奴隶,这话殊觉不错。”

同时,在“一师”,毛泽东和其他人联合发起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并创办了《湘江评论》,领导了湖南省的五四运动,与千里之外的北京遥相呼应。 

唐生智公馆: 见证北伐历史

作为北伐的主要战场,湖南的北伐历史不可不提;  

作为开启湖南北伐的重要人物,唐生智不可不提。  往事不可追,但是,唐生智公馆和他的事迹留下来了。这就是大浪淘沙的历史。  

唐生智公馆建于民国时期,被列为长沙市近现代保护建筑。现在它正矗立于橘子洲头,继续凝视着长沙的发展与变迁。  唐生智是湖南东安人,中华民国初期到抗日战争开始时期担任不同的重要职务,授衔一级陆军上将。在解放战争中他在湖南支持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在湖南军、政机构任职到湖南省副省长。而在今天橘子洲上的唐生智公馆,仍保存当年的原貌。  

唐生智公馆是一座两层高“中西合璧”式的洋楼,坐北朝南,平面呈L形,每层有七八个房间,沿一线排开,正房部分为平屋顶,上有长沙公馆常见的八角形阁楼,厢房部分为木屋瓦屋顶。在外形设计上欧化的痕迹比较少,而传统建筑的风味更多。  

根据最新发现的史料记载,就是在橘子洲上的唐生智公馆,唐生智一拍桌子,开始由一个地方实力派“军阀”,转变为改变中国现代历史进程、赫赫有名的北伐“英雄”。  

唐生智最英雄、最叱咤风云的转折,正是在橘子洲唐生智的公馆里生动展开。  

1925年,就在毛泽东来到橘子洲头写下千钧之重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句的同一年,在橘子洲唐生智公馆里,王东原、邹洪、古鼎华决定湖南北伐战争的一场重要谈话正激烈进行。  

原任岳阳镇守使第39团团副王东原回忆,橘子洲上那次谈话谈了3个小时,这3个小时让唐生智觉得谈得还太短。其时,“唐生智颇感兴奋”。行为果断的唐生智毫不踌躇,当即作出决定,留邹洪任参议,嘱古鼎华随赴衡阳,“连夜赶造其所辖部队编制装备、兵力武器各项表格,备函输诚,致送礼费,请古鼎华携赴广州,晋见蒋校长(蒋介石)。”  

王东原说,1926年春天,蒋介石派陈铭枢与唐生智联络,于是有了湘粤交界砰石之会,其结果,唐生智决定北伐,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在湖南揭开序幕后,唐生智倒戈投向革命阵营,不但为北伐革命军进入湖南铺平道路,唐生智更作为北伐军前敌总指挥,统领两广及湖南军队,从湘南出发,一战而攻进长沙,再战而拿下武汉。  

此时的唐生智以“英雄”的形象,威震全中国。  

朝公馆里看去,里面摆放着不少建筑工具,还住着一些工人。记者获悉,唐生智公馆在内的近现代历史建筑不仅不会拆除,而且还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就地保护起来。唐生智公馆将改造成集学术研究与交流展览为一体的潇湘名人会所。  

唐生智公馆主入口距橘子洲主干道约60米,此次在靠近主干道一侧设置一个绿化广场,同时道路与建筑之间设置一条水体,通过一座桥将道路和公馆连接起来。公馆旁布置蜿蜒曲折的水面,改建周边附属建筑,亭台楼阁与之配合,形成一处优雅大气的交流场所。

秋收起义:小石头终会打碎大水缸

小小的文家市承担了太多,于是,小小的文家市也就不小了

192799,一个特殊的日子,声震全国的秋收起义在文家市会师。

——49年后的同一天,毛泽东逝世。

1927919,毛泽东在里仁学校召开了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思想,中国革命在此转了个大弯。

翌日,毛泽东在会师大会上做了战前总动员,随后,率部南进。

毛泽东的这段讲话,还深深感染了两个“局外人”——胡耀邦和开国上将杨勇。

当时,只有12岁的胡耀邦和表兄杨勇趴在里仁学校外面的围墙上,看着这个身着老蓝布农民装,打着绑腿,穿着草鞋的农民,气宇轩昂地站在操坪台阶上,激情四溢地讲话。“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尤其是“小石头终会打碎大水缸”的毅力和勇气,深深打动了这两个小伙子。从此,也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踏上了不再回头的革命道路。

历史就是这样,在一瞬间突然发生大事,为某一个不知名地方抹上了一样的光芒。

文家市镇,一个位于湘赣边界四县交界的古镇。

秋收起义会师的旧址里仁学校,位于镇西头,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原名文化学院,1912年改名里仁学校。坐北朝南,占地5000平方米。胡耀邦在这里毕业。

1962年国务院公布里仁学校及标语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不朽的瞬间在此得到定格。

现在,在这里,还依稀可见当年的红军标语:“建立工农政权”“打土豪,分田地”……

红军就是在这里挺进湘南,进军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64年,里仁学校维修,复原前敌委员会旧址、毛泽东等部队主要领导人卧室、战士住房和伙房、会师操坪等处。

毛泽东那洪亮的声音似乎还在这绿草如茵的操坪里回荡。

如今,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这里,追寻这片红土地上的风起云涌,感受当年历史辉煌的灿烂。

历史不会因为辉煌而停止。今天的文家市镇洋溢着现代气息:网吧、美食城、现代茶庄、文化中心等,繁忙热闹。

文家市镇早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穿梭于秋收起义纪念馆的人们也不少,老年人的眼光带着回忆,少年人的眼中满是憧憬。

据纪念馆负责人介绍,建馆以来,已经接待观众两百多万人次,同时还有3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来馆参观过。

其实,何止是纪念馆和旧址,整个文家市镇就是一个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为在街上,随便扯上一个当地人,就会发现他们对党史都如数家珍,尤其是对秋收起义的这段历史,更是恍如昨日般清晰。

                                      (作者单位:湖南省国土资源厅) 

 

【中国国土资源报】重走湘中线:历史在这里拐弯

692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