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公开>工作动态>媒体关注

【中国国土资源报】阳光洒满红土地——湖南省湘潭局土地综合整治印象

  时间:2014-07-31 08:53

    本报记者 万波 通讯员 石凌 袁鹏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脚泥。天公不作美,空整一肚气”——这是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前,湖南省湘潭市农民种地的生动写照。 

湘潭市是毛泽东的故乡,是举世闻名的“红太阳升起的地方”。该市有一个地方叫长山坝,是临近3个村子雨季的唯一排洪通道,也是抗旱的主要水源。以前,这里河道长期淤塞、河堤崩塌,每逢下大雨,山洪淹没良田、冲毁道路;雨季过后,河流见底干涸,无水抗旱。如今,河道里的淤泥被清空,河提被加高衬砌硬化,几道拦水闸使小河变成了“梯级水库”。 

“新河道就像一座座小水库,以后突发山洪再也不用发愁了。最近的连续大暴雨,一点都没有受影响。”站在整治一新的长山坝河边,63岁的立新村村民周志明老人对记者说。 

工程干不干,群众说了算 

湘潭市是典型的中部山区农业市,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选址上,湘潭市国土资源局严格把好项目选择关,不撒“胡椒面”,不搞地区平衡和人情项目。综合各种因素评估后,该局以项目带动开发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思维,开辟了姜畲镇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响水乡黄龙村应德恩现代农业园、响塘乡司马村的蔬菜基地、湘潭县梅林桥镇、射埠镇10万亩连片整治项目等一大批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工程干不干,群众说了算。湘潭局要求,项目设计必须在深入项目区调查踏勘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方案出来后必须在项目区公示,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专家评审也必须先看现场,先听群众意见。 

“当时我们在设计方案公示期提了很多建议,这些建议有相当一部分被采纳。”周志明介绍。 

在雨湖区姜畲镇白马村,村民刘炳钦、周炳南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带来的实惠赞不绝口。白马村是一个典型的山丘地带,抗旱灌溉靠的是山塘的水,由于年久失修,山塘渗漏淤塞几近报废、渠道损毁渗漏不畅,不到3公里的渠道,水却6小时也到不了渠尾。“今年春天,国土局在我们村实施了土地整治,不仅整修了山塘、疏通衬砌了渠道、还硬化了一条村道。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俩人告诉记者。 

“阳光工程”走向精细化 

“都是沾了土地整治的光啊!”白马村党支部书记周炳南说,“近年来,村上实施的各种工程项目不少,但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是进度最快、质量最好的,也是群众受益最多的,现在水泥路到家,田间道也加宽了,稻田平整了,今年的丰收很快就可以看到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湘潭国土资源部门在选择施工单位时,全部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代理招标的方式进行公开招标,项目通过湖南省土地综合整治局网、湖南省招投标监管网公开发布,招标采用合理定价、综合评审、随机抽取的方法进行,所有竞标单位中标后须按中标金额的10%缴纳履约保证金,招标过程由国土、纪检、监察、发改、财政等部门全程参与,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为防范可能出现的腐败行为影响工程质量,该局规定,施工单位必须与国土资源部门签订《廉政合同书》,约定双方的廉政责任,作出廉政承诺,并将《廉政合同》履行情况作为项目验收的必要条件和考核的重要审查内容。 

湘潭局还建立了行政管理与专业监理相结合的全程质量监管机制,国土资源部门作为项目的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负行政责任,专业的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负技术责任。建立市、县、乡三级监管体系,层层监管层层验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而对出现质量问题、项目验收不合格的,除责令返工外,施工单位将被列入“黑名单”一票否决,不得参与项目竞标。 

项目验收从“一锤定音”到“千锤百验” 

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时间一般是头年冬季到次年春季,在短短几个月里,往往有数十个项目同时进行,而每一个项目又有很多道工序,点多面广时间紧,这就对项目监管和验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过去的验收方式是工程竣工后一次性验收,很难保证验收的效果。为破解这一难题,湘潭市采取预验收的工作方式,让项目验收从“一锤定音”到“千锤百验”。具体做法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专门针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预验合格才能申请工程验收。验收采取分步、分项验收和逐级验收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只有在前一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只有经过施工单位自检、县级初检、市级终检三次检查验收合格,才算验收合格。 

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通过土地综合整冶,湘潭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34万余亩,约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5%,项目区30多万农民由此受益。

【中国国土资源报】阳光洒满红土地——湖南省湘潭局土地综合整治印象

692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