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6-24 00:00
6月25日是第20个全国“土地日”,记者就“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依法管地集约用地”这一热点话题,对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方先知进行了专访。面对记者,方先知侃侃而谈,保持着一往自信的微笑:“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发挥土地调控在保障用地中的特殊作用,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有效用地保障与服务
保障和服务发展是国土资源部门的神圣使命和永恒主题,近年来,全省系统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主动作为,积极服务,没有因为用地问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方先知表示,新世纪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用地需求持续高涨,2006至2008年,年均用地量都在40万亩以上,2009年达到历史性的74万亩,充分保障了34条高速公路、3条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四千工程”、园区建设等一大批产业发展项目,及省政府“八件实事”、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用地。
为不断提高科学发展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央作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部署。方先知表示,这既为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优化用地结构提供了有利契机,也进一步加大了土地管理难度和压力,尤其是使土地供需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出来。比如今年,根据各市州申报数字,全省新增建设用地总需求达55万亩,其中交通用地占40%,工业用地占35%,三类住房、水利和环保工程等民生用地占15%,除去国家下达湖南省的土地计划15.8万亩和可使用国家计划的10万亩,缺口近30万亩。
如何既统筹保障各类各业用地,又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先知给出四剂药方。一是做大增量。加强与发改、财政、交通、水利等部门协调联动,积极向国家汇报沟通,尽量将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计划笼子。二是提高审批效率。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专人负责,跟踪服务,确保项目早日落地。三是优化供地结构与布局。一方面加强与产业结构的衔接,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型产业、循环经济、高新科技等转方式调结构项目,保障性住房、科教文卫等民生工程项目,严禁高污染、高排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用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一方面统筹安排区域用地,重点支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用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是挤存量。开展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专项清理,盘活城镇闲置存量土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促进农村废弃、闲置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既缓解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局面,又促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走节约集约用地的发展道路
当前,土地管理面临两难,一是用地保障难,二是耕地保护难。而湖南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肩上担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湖南省耕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人均耕地不足0.84亩,部分市县已不足0.8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基于这种现实,我们的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不可能再走一条盲目占用耕地、扩大用地规模的发展道路。方先知向记者坦言,“要统筹好耕地保护和用地保障这对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就必须走节约集约用地的发展之路,这也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涵,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题中应有之义。”
谈及湖南省节约集约用地现状,方先知用了“成绩显著,空间巨大”八个字。他说,近年来,湖南省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着力从完善规划计划管理、健全征地供地机制、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加快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体制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度全省单位GDP新增建设用地消耗水平同比下降了16.5%,全省地均GDP水平也相应提高,并涌现出长沙新河三角洲、黎托片等全国节约集约用地典范。但同时,土地粗放利用的问题尚未根本改变,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仍有待提高,一些地方盲目追求宽广场、大马路、花园式园区,甚至为了招商引资以超额用地作为优惠条件,既导致需求虚高,又造成新的闲置浪费。据统计,全省农村人均建设用地178平米,高出国家标准25个百分点;城市建设用地人均面积139平米,也大大超出了规划指标。
对于提升湖南省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方先知列出了四大举措。第一是强化标准控制。实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管理制度,从投资强度、容积率、土地产出率等方面严格把关,从严控制建设项目用地规模。第二是完善市场配置。坚持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方向,全面落实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通过显化土地的资产特性,提高土地使用权人的节约用地意识,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第三是开展考核评价。完善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及开发园区节约用地评价等节约集约用地考评体系,把考核结果纳入新型工业化考核范围,并作为政绩考评、计划分配的重要依据,真正提高各级地方政府、各产业园区节约用地、高效用地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四是继续探索节约集约用地发展模式。在园区开发、新区建设、旧城改造、拆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模式试点,创造出一批节地型城市建设模式和节地型产业发展模式,带动提升总体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让“地为民所供”,使“居者有其屋”
房地产是近年来最火的公众话题,领导关心、社会关注、百姓热议。“在房地产问题上,国土资源部门压力很大,开发商为转移焦点,把房价暴涨的原因归结于地价上涨。但实际上问题的症结并不在此。”谈到这个话题,方先知一针见血指出,“地价作为房价的一个成本项目,只能与设计、施工、营销等成本一起影响房屋销售的最低成本价,最终市场定价还是在于供需关系。”
对于如何落实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方先知显得驾轻就熟。“国土资源部门参与房地产市场调控主要有两条途径,第一条是扩大土地供给,通过严格的监督措施,确保形成商品房实际供应,通过影响供给,来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第二条是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保障力度,让地为民所用,使中低收入者居者有其屋。”
“这两大举措,我们都有充分的政策支持。”方先知介绍说,今年的房地产供地计划在前5年的年平均供地量基础上增加20%。为确保计划落到实处,我们使出四记重拳强化房地产用地监管。一是加大房地产供地信息公开力度。全面公开年度供地计划、供地条件、供地结果、土地开发利用情况等信息,稳定房地产用地市场预期。建立房地产用地开竣工申报制度。要求用地者在项目开工、竣工时,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书面申报,申报记录载入诚信档案。对不执行者,向社会公示,限期不得参加土地购置活动。二是加大闲置房地产用地处置力度。通过限期开工、收取闲置费、纳入政府储备、安排临时使用、无偿收回等方式,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并且明确要求2004年8月31日前出让至今仍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必须收回土地使用权。对未处置的大宗闲置土地,省厅将实行挂牌督办,限期处置到位。对土地闲置量较大的地区,还将扣减其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三是强化土地开发利用动态监测。每一宗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都必须在线上报,经国土资源部统一配号后方可生效,没有电子监管号的合同文本,不得进行土地登记。四是开展房地产用地专项检查行动,严查擅自改变用途、违规供应土地建设别墅、囤地炒地、合同违法等行为,规范房地产用地市场。
“对于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保障问题,我们制定了三方面的支持政策。”方先知介绍说,第一,实行计划单列。其中,明确规定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五类住房的用地供给不得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第二,降低土地成本。对保障性住房用地,实行行政划拨、限制地价等方式供应,降低房屋建设成本。这一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统计,今年1-4月,中小套型中低价位商品房用地均价已经同比下降了27%。第三,实行捆绑开发。将需配建的保障性住房与商业房地产项目捆绑,作为取得土地的约束性条件。并严格规定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必须同时开工,同步竣工等,严防政策走偏。
采访结束时,方先知说,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维护良好土地管理秩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希望大家牢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国策,严格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共同营造一个“依法管地、高效用地”的良好环境,走出一条科学、和谐、可持续的土地开发利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