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7-22 17:17
本报记者 彭小云 万波 通讯员 贺燕军
她常年在平均海拔1153米的深山穿行,多次在深夜冒雨攀上陡峭的山路,指导村民避让地质灾害。
一个中等身材、已过不惑之年的羸弱女人,与家人两地分居,扛起湖南省炎陵县面积最大的下村乡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同时身兼乡人大主席团秘书、乡镇党办资料员、驻坳头村联络员等职务,工作量大而且繁杂,她留在QQ上的最后一句签名是“总有做不完的事。”
在下村乡,村民们喜欢喊她“邱姐”,钦佩她办事公道,有负责到底的韧性;佩服她20年如一日,在不起眼的岗位上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然而,2014年3月19日之后,人们再也见不到她了。
她的名字叫邱青梅,湖南省炎陵县水口中心国土所所员,“百姓是天,服务至上”是她写在工作日记里的话。
5月23日,中共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作出决定,号召干部职工向邱青梅同志学习;6月19日,炎陵县委下发文件,开展向邱青梅同志学习活动。
老奶奶不愿意搬,躺在床上背对一屋子人,一动也不动。邱青梅二话不说,一把背起老人,一边带着他们往山下撤,一边向老人解释
时间回溯到2013年6月23日,炎陵县下村乡山雨瓢泼,雷鸣阵阵,这已是下暴雨的第四天了。
家住坳头村海拔近1000米山上的匡先彬吃过晚饭后突然发现,自己家的墙开裂了。紧接着,后屋背靠山体不足两米的地方开始堆积泥土。匡先彬回忆说,“当时一家7口人都在家,有小孩,有一个快90岁的奶奶。我们一边手忙脚乱地把泥土挖出去,一边打电话求助。”
很快,邱青梅闻讯冒着大雨,沿着陡峭的山路爬上一个小时,来到了匡先彬家。
“这是危房,房屋随时可能坍塌,必须马上撤离。”在了解情况后,邱青梅迅速作出判断。
老人不愿意搬,躺在床上背对一屋子人,一动也不动,“住在这里一辈子,舍不得老房子。”邱青梅二话不说,一把背起老人,“奶奶,房子东西都是次要的,人的生命最重要!”她一边带着匡家往山下撤,一边向老人解释。
这样,一家7口人幸免于难。
“作为一个国土员,带领村民撤离地灾隐患点,保障人身安全后,她的职责已经尽到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邱姐建议匡先彬选一个安全的地方重新建房,并且主动帮他家争取到了交通便利的建房地址,还帮他申请了1万元的危房改造资金。在建新房过程中,还多次到现场指导,地基是否扎实,前后屋如何砌墙……”坳头村书记邝然云感慨地说。
一个春雨渐息,夕阳西下的傍晚,记者来到匡先彬家,一栋贴着红白瓷砖、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两层新楼,在阳光映衬下熠熠生辉。
“她就是有种做事负责到底的韧性,这是最可贵的。”炎陵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刘福贵对邱青梅给出这样的评价。
正因如此,下村乡近10年未发生一起因地质灾害引发的人员伤亡事件。
“负责到底”,东坑村88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吴开发也感受到了她的这种韧性。2007年7月发大水,老人独自住在山上,邱青梅冒雨走了一个小时才到了老人家,老人不肯搬,他和监测员两人硬是扶着下了山,又走了两个小时,把老人安顿在村支部书记家。事后,邱青梅还专门买了一袋大米,带了钱去看老人。
梳理邱青梅的成长足迹记者发现,上世纪70年代初,她出生在下村乡的一个农户人家,做过乡村代课老师,当过乡政府打字员、党政办资料员,2004年起任水口中心国土所所员,对口管理下村乡;200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下村乡面积188.36 平方公里,下辖14个村,是国家级贫困县炎陵县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乡镇,也是地理位置最偏远的一个乡镇。邱青梅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整个下村乡农民建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土地矿产执法巡查等工作,“所里人手不够,每个国土员下乡的工作量非常大。”水口中心所副所长范刘军介绍说。
不仅是国土员,邱青梅同时担任乡人大主席团秘书、乡镇党办资料员、驻坳头村联络员,负责乡人大和党政办文字综合、办公事务、后勤服务、任务督导等工作,每年经手、起草的各类文件材料500余份,协调各类纠纷、督导各类事务200余起。
邱青梅留在QQ签名上的最后一句话是“总有做不完的事。”平常工作累,受了委屈,邱青梅在家也会偷偷抹眼泪。丈夫朱春林劝她,她沉默了一会儿又会露出惯有的笑容,“没事了,过会儿我就好了。事情既然交给我了,我就得尽力去做。”
“不管我们有没有亲戚关系,政策允许的,我一定给你办,政策不允许的,不能建就不能建”
在下村乡,年纪小的爱管邱青梅叫“邱姐”,年纪大的叫她“阿梅”。
记者在走访村民的过程中,听到对她最多的评价是,“她爱笑,热情,做人公道,认真负责。”
2012年9月的一个清晨,同乐村村民邱福安提了一盒土鸡蛋来到邱青梅办公室。他因为建房面积超标,土地证办不下来,想找邱姐通融一下。
邱青梅热情地招呼他坐下、泡茶,然后看了一眼他手上的东西。“按辈分我应该叫你侄子,但是,不管我们有没有亲戚关系,政策允许的,我一定给你办,政策不允许的,不能建就不能建,我也没办法。”
邱福安并没有因为碰了一鼻子灰而埋怨,相反,他打心眼儿佩服邱青梅的为人了。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邱青梅平均每年要下乡入户400余次,足迹踏遍下村乡14个村88个村民小组,累计无偿为4000余位村民提供建房用地报批、用地协调、登记颁证等服务。
田心村村民邱小城告诉记者,“邱姐对来办事的人很热情,当时我想建新房,就交申请资料的时候去了一趟乡政府,后面的手续都是她帮忙弄好的,连最后下发的土地证都是她托人带给我。”邱小城说,“邱姐脾气好,我听别人说,有的老乡不理解政策还当面骂她,她也不生气,依旧笑着请那位老乡坐下来喝茶,慢慢聊。”
“农民建房,只要递交申请,她就‘一条龙’服务到位。不能办理的,她耐心解释,不论亲疏,一视同仁,全部依法依规办理。办成的,高兴;办不成的,服气。”邱青梅的领导、水口中心所所长刘子群介绍道。
在邱青梅的办公室,高高堆放在桌上的材料码得整整齐齐。翻开摆在桌上还来不及合上的笔记本,在2011年工作总结中有这样一段话:“坚持‘百姓是天,服务至上’的原则,全年按程序报批村民建房84宗,共计9017平方米。”
“工作有时候很烦,但归根到底还是很快乐。”工作之余,邱青梅和丈夫朱春林聊天时会说,“得到大家的认可、支持、肯定,更应该把这些事情做好。”
“我们还计划过两年买个车,一家人去旅游,她一直想去厦门、九寨沟……”丈夫朱春林说到这里戛然而止,低下头不停地揉搓双手
2014年3月19日下午5时,朱春林再也忘不了那一刻,那是与妻子永别的一个通话。
“青梅,现在在哪里?”
“还在田里下乡。”
“坐车这么远累吗?”
“有一点头晕。”
“是不是晕车?”
“经常晕车晕习惯了,没什么关系。你晚上吃什么?儿子月考考得怎么样?”
……
一切都跟平常一样,在车里待命的间隙,邱青梅和朱春林通了5分钟电话,这是夫妻俩长期两地分居养成的习惯,每天清晨、下午和晚上都会通电话。
放下电话,邱青梅转身和车窗外商店老板的女儿黎文枝闲聊了几句。“刚刚还好好的,邱姐突然就倒下来,口吐白沫……”黎文枝回忆说,她当时一下子慌了,回过神后马上大喊,向周边的村民求助。
田心村是下村乡最偏远的一个山村,山路崎岖,但邱青梅经常到这里查看农民建房情况,村民基本都认识她。“一听说是邱姐出事了,附近的人都围了过去。”村民黎爱明当时就在现场,“司机他们几个人赶紧把她从车里抬出来,一切都太突然了,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记得家里老人说生姜可以急救,我就马上跑回家拿姜。”
这时,跟邱青梅一起来办事的下村乡政协主席刘光伟赶过来了。“发生得太突然了,邱姐情况很严重,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发的,现场一片混乱。”刘光伟说,当时一边打电话给乡卫生院,一边组织急救,“当时村民有30多个,都认识青梅,有人跑回去拿生姜,有的脱下邱姐的鞋子咬脚筋,想通过刺激神经唤醒她。赤脚医生很快赶来了,这时邱姐的脸色已由白变紫,医生说没用了。”
连救护车都没等到,没有任何预兆,一个生命的陨落,不过10分钟。
所有人都震惊了。
“没有一丁点儿的预兆,想起来心里就害怕。”目睹全过程的黎爱明至今仍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邱姐平时总是笑呵呵的,这么好的人怎么就走了呢?”
“那天,我跟青梅通话后,想着儿子在学校寄宿,自己晚上还要上课,就简单煮点儿面。面还没熟,电话就又来了……”“青梅孝顺、温柔、体贴,平时周末从乡下回家,常会带上水果去看父母,陪我散步,给儿子做好吃的,我们还计划过两年买个车,一家人去旅游,她一直想去厦门、九寨沟……”丈夫朱春林说到这里戛然而止,低下头不停地揉搓双手……
时间和呼吸在这一刻凝固了。
愿到明年,梅片飞时,春草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