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刚起步,上级部门派专家到省第三测绘院检查项目质量情况,专家们提了很多宝贵意见,其中有一条是:“位于路堤、路堑、堤、坝以及山体护坡边上的草或灌丛,都要改为护坡灌草”。然后,大家有条不紊地按照该意见边修改、边作业,但没想到的是,4月,专家们针对这条意见又有了新的补充:“没有经过工程处理、没有明显工程设施的图斑全部改回来,仍然归为高覆盖度草地”。
一时间,大家有点懵。于是,议论纷纷。有的职工因为上级专家说法意见多变,感觉有点无所适从;还有的职工采取被动应对方法,上级让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主动思考;但更多的职工还是比较客观,认为项目刚刚起步,标准不统一,也是在所难免。

(图:2014年8月,蔡德文在张家界测区外业作业)
但是,爱读规范的蔡德文却较了真,默默地拿起了涉及上述问题的所有相关国家标准规范。虽然规范在很多人眼里很重要,但也很枯燥,想说爱它不容易,但他却能够“啃”得津津有味。因为他认为熟读规范是做项目的基石,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规范,才能懂得项目意图,少走弯路,按时按质完成。他“啃”出了经验。容易理解的规范要看,不易理解的规范要读——原原本本地读,认认真真地读,反反复复地读。他不但会看现行版本的规范,也会读以前的规范,将两者结合起来,综合学习,探寻规律;他“啃”出了技术。作为技术骨干,这些规范自己不但能够用,而且能够用通俗的语言向同事们解释内含的各项要求,能够将规范活学活用于实际工作中。他用扎实的专业基础,编写了汨罗、华容、君山等八个区县的《专业技术设计书》、《外业调查技术总结》、《内业解译、编辑与整理技术总结》等技术文书。
果然,通过仔细阅读,他发现,对于上述问题,国家标准规范中有两次涉及:一是《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解答(一)》中第102问中提到,“位于路堤、路堑、堤、坝以及山体护坡等工程防护措施处理的边坡上的草或灌丛,无论是人工栽植还是自然生长的,都宜归为护坡灌草”;二是《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中提到“植被覆盖类型中通过影像甚至实地核查均难以区分人工和自然的类型,一般采用“自然优先”的原则进行归类。”
按照前者,专家的第一次意见更准确;按照后者,专家的第二次意见更符合要求。那么,新的疑惑又来了,国家标准之间会存在矛盾吗?经过仔细对比研究后,蔡德文又有了新发现,原来是版本的问题。目前,他们阅读的《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解答(一)》是2014年2月印发的,两个月后,国家又出了新版本,其中有少许修改,尤其是对“护坡灌草”问题,作了新的回答,保持了相关标准的统一。
至此,国家标准“乌龙案”真相大白。(省第三测绘院 刘许生/文 萧欣/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