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8:53
编者按: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推动全系统转变观念、运用新思维,凝心聚力助力打好发展“六仗”,“湖南自然资源”特开设“他山之石”专栏,推介各地各部门创新做法、先进经验,引导全系统学先进、争先进,以“闯创干”的精气神,奋力推动全省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本期,请看浙江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强大引擎,推动“千万工程”不断提质增效的相关做法。
浙江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强大引擎 推动“千万工程”不断提质增效
今年是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20年来,浙江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深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力助推“千万工程”不断深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聚焦“三生融合”,率先实现规划蓝图共绘共建。浙江省以国土空间规划定格局,合理划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以土地综合整治优布局,突出“优化、盘活、修复、提升”四大核心功能,实现城乡空间从杂乱无序到整体大美的转变。以城乡有机更新提品质,在“留住城市记忆”和“记得住乡愁”的同时,促进城乡融合。
聚焦“三位一体”,全面实现耕地红线共抓共管。浙江省通过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织密人防+技防“保护网”、敢于亮剑护田“零容忍”,加强生态造地“拓空间”,实现荒地变粮田,小田并大田,粮田成良田。将耕地保护落实到土地综合整治的全过程,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聚焦“三个挂钩”,加快实现城乡要素共融共通。浙江省通过优化“增减挂钩”机制,全面实行“先复垦、后挂钩”制度,完善“增存挂钩”机制,坚持用“存量”换“增量”,探索“增效挂钩”机制,将新增耕地与粮食产能挂钩、生态修复与生态价值挂钩、低效整治与亩均效益挂钩。通过“三个挂钩”激活城乡资源盘活利用、要素合理流动,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聚焦“三整治一提升”,奋力实现生态系统共保共治。浙江省坚持“两山”理念,在乡村地区,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打造共富共美基本单元;在重要流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工程;在矿区,开展“百矿示范、千矿整治”废弃矿山治理;在滨海,创新推出省级“蓝色海湾”项目。以“量身定制”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
聚焦“三个统筹”,推动实现机制保障共享共赢。浙江省统筹资金投入,统筹政府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强绩效考核资金奖励。统筹指标安排,保障村民住宅建设、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统筹产业导入,因地制宜布局、设置农村一二三产业项目。通过“三个统筹”,促使土地综合整治成为撬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支点,坚决守住群众利益底线。
20年努力奋进,浙江收获了诸多经验与启示:
认识真理力量、领悟实践伟力。“千万工程”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魄力开辟新路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充分展现了人民群众伟大实践同人民领袖伟大思想、伟大情怀相互激荡形成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秉持系统观念、强化统筹兼顾。始终从全局的高度,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全要素治理;推动实现对乡村空间形态、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的系统性重塑。
坚持循序渐进、必须久久为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土地整理的扎实起步,到土地综合整治的深化提升,再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迭代升级。
突出农民主体、实现共建共享。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确保农民全程参与,绝不搞“被整治”;充分共享土地整治成果,依法依规落实补偿安置,公平合理分享收益。
强化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施策。按照“集聚建设、整治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5种类型,分类推进村庄更新改造提升。同时,根据不同的空间治理单元,构建各具特色国土整治布局。
推动治理创新、完善监管体系。强化重点环节全过程监督管理,守住“耕地保护、生态保护、维护群众利益”三条底线。强化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方位监管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