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科学普及

湖南银矿概述

时间:2022-03-12 11:27

白银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矿产之一,早在6000多年以前即已开发利用。

《史记·平淮书》记载,“虞夏之际,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即是说在公元前21世纪~16世纪的虞夏时代,即有黄金、白银、赤铜三种金属存在了,并已用于生活之中。至公元1世纪,欧洲罗马帝国时代,已经以白银作为第一货币了。6000多年以来,人类从地球上开采出的白银达100多万吨,为黄金的数十倍。

湖南境内出产白银的记载资料,以宋代的《宋史·地理志》和《太平寰宇记》及《元丰九域志》记载的较详细。北宋时期,湖南银矿开发点较多,而且在桂阳设有“银监”的管理机构,为全国当时的三大银监之一。银场有潭州(长沙地区)、衡山黄竿场、浏阳永兴、焦溪二场、衡州常宁菱源场、郴县新塘、浦溪二场、道县的宁远上下二场、汝城县延寿银坑、宜章县的银坑、桂阳县的九坑,九坑即是桂阳银监所在地。《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桂阳银监,为古代以来监理产银的事务,也为出产贡铜、铅。而今出产银,成为管理烹银的冶所。

桂阳一带产银地点多。桂阳城西南有太宜坑,北门外二里有石燕场(即今天的宝山地区),在桂阳西北20里有毛寿坑及大龙、西塘、方仓、龙岗、武全等坑(即今天的大方铅锌矿)。在桂阳西80里的大凑岗,出产银铅矿砂,以西100里潭流岭出产银矿,西北130里出产银矿……。由上可知,郴州至桂阳,自唐宋以来为湖南出产白银、铜矿之要地。

宋代《宋会要辑稿》33卷记载,北宋熙宇七年(公元1074年)置浏阳永兴场,元丰元年(1078年)收银28757两,居全国第三位。其后直到清代,湖南一直是国内产银的主要省份,银产量也居前列。

建国后五十年代,地质人员在郴州、桂阳地区开展普查找矿,发现在不少山上,遍布有老矿洞及冶炼过的废渣,废渣中含有铅锌银仍然较高。据此,先后在桂阳县的宝山、黄沙坪、柿竹园地区都找到了百万吨的大型铅锌矿。

白银也是清代的主要货币,铸造的银元、银币,普遍在市场流通。随着科学的进步,白银在工业上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广泛用于化工、电子、电池、冶金、制镜、首饰等,以化学工业电子工业用量最多。工业发达国家用量最大,如美国年耗银达5000吨,日本也达2000吨。到2000年底,我国生产的白银达1355吨,上升到世界第五位。墨西哥1995年产银曾达2500吨,居世界第一位。

湖南银矿概述

693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