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科学普及

湖南铁矿概况

时间:2022-05-19 11:01

一、湖南铁矿的开发利用具有久远的历史。

据考古资料证明,湖南的铁矿的开发利用用具有久远的历史,早在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即已开始了。1977年,在长沙市窑岭发掘的春秋时期时15号古墓中,出土一件铁鼎,重达3250克。后来又在左家塘44号古墓中,及砂子塘的5号古墓中,都曾出土了铁口锄。在长沙以外的常德汉寿县,也曾出土了战国时代的铁质的兵器等。这些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湖南的铁矿已得到比较早的开发冶炼,和制造生产、生活方面的用具,据今已有2000~3000年的历史。 

此外,从大量的古代史、志资料中,也常常可以见到这方面的记载。据记载资料统计,自先秦时代到清代末年,湖南境内开采过铁矿及冶炼过铁矿的县共有40多个,遍布湘东、湘南、湘中及湘西北有关的县,而且还设有管理机构,如铁冶所、铁所、铁场等。在《汉书·地理志》中称:“汉之桂阳郡设有金官(指铁官)”;在《后汉书·祁史列传》记载:“建武中(公元25~35年),卫飒于耒阳置铁官”。当时的耒阳归属桂阳郡。此后到明代洪武15年(公元1375年),在茶陵也先后设置铁官。从明代至清代,湖南的铁矿开发和土法冶炼业已比较兴盛,当时生产出的铁已居全国前矛,所生产的生铁及钢条,除本省自用以外,还卖给外省。宝庆(邵阳)所产的条钢已久负盛名,涟源、益阳所铸铁锅也很畅销。省内古代采铁、炼铁的遗址多处可见。 

二、铁矿勘查情况  

湖南的铁矿开采冶炼历史虽长,但勘查工作却很少,甚至没有进行。直到民国时期的30年代,才开始做勘查工作。到1934年,已经出版了《湖南铁矿志》,这是当时的湖南地质调查所,在本所地质专家勘查的基础上出版的一部综合性的学术著作。民国时期的前中央地质调查所,也派有关地质专家来到宁乡、益阳、茶陵、攸县等地作过调查。民国政府的资源委员会勘测处,则组织了茶陵铁矿勘测队,到茶陵进行过铁矿勘查。40年代,湖南地质调查年也对湘东地区铁矿作过系统的路线调查。 

新中国建国后,国家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非常重视铁矿勘查,50年代初,即派中南地质调查所和中南工业部地质局组成茶陵铁矿勘探队,对潞水及清水铁矿进行了勘探。此后,省内的地质部门和冶金地质部门,先后组织过18个地质队,长期地对省内铁矿进行普查勘探,至20世纪末,查明有铁矿产地500多处,提交普查勘探报告80多份,查明有大中小铁矿床109处,其中有大型铁矿床2处,为祁东铁矿和汝城铁矿,其它均为中小型。累计探明铁矿储量9.9亿吨,居全国第十二位。但是,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所属湘潭钢铁厂、涟钢和衡钢所生产各种类型无缝钢管及各种薄板钢材,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的声誉,并有部份出口。 

湖南的铁矿资源不是很多,平均每人仅有15.9吨,大大低于全国人均铁矿石440吨的水平。湖南还是属于贫铁省范畴。 

三、湖南铁矿的类型和特点

经地质勘查,湖南的铁矿有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元古界沉积变质铁矿,已探明的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44.4%。分布于祁东县境内,探明的储量6亿多吨,在洞口县及绥宁县境内也有近1亿吨分布。这类铁矿中,既有磁铁矿,也有赤铁矿和磁铁矿其生于一体的混合矿。铁矿的颗粒细小,分选成本高,利用困难。 

第二类是泥盆系沉积型层状赤铁矿。(又称为“宁乡式”铁矿)主要分布于湘南汝城县,湘东茶陵县及攸县,湘中的涟源县(市)境内和慈利、石门、桑植、永顺四县境内。在汝城县和攸县境内,这层矿受区域地质变质作用影响而形成了磁铁矿,其余各地仍旧是赤铁矿。这一类型矿石,大部分是中低品位矿石,含铁25~40%,品位大于45%的比较少,仅有汝城大坪铁矿和慈利的小溪峪铁矿可达富矿品位。另一个缺点是矿石中含磷都偏高,一般可达0.3~0.6。含磷高了会使炼出的钢材变脆,故磷是有害物质。这类矿石一般只能作为配矿使用,即掺入一部分炼铁,以降低生铁中含磷比例。此类铁矿已探明的储量占总储量的51.41%。 

第三类是矽卡岩型磁铁矿。省内发现的得产地有黄沙坪铅锌矿区的深部,储量仅2000多万吨。埋深于300~500米之间及其以下。此种铁矿石中,含有钨、锡、钼等多种金属矿的成分,难以分离出来。故此种矿石暂不能开发利用。浏阳七宝山也有部分储量。 

第四类是风化淋滤型褐铁矿。此种矿石主要分布于道县后江桥矿区,是含锰的和铅锌的褐铁矿,储量2000多万吨。原是泥盆系地层中沉积的含铅锌锰的硫化物矿床,后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中,硫铁矿被风化成褐铁矿。此种矿石可用火冶办法,将矿石在炉窑中融化,可将铁和锰与铅锌分离出来,上层是铁锰渣,可作为炼钢的原料。下层是含铅锌的炼渣,可以卖给冶炼厂提取铅锌。已探明的储量占总储量的2%。

湖南铁矿概况

693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