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矿和铝土矿都是属于有色金属矿产。迄今为止,湖南所探明的铜、铝储量都较少,不能满足本省的需求。
关于铜矿,省内已发现铜矿床及矿点较多,约200多处,但绝大多数没有工业意义。仅有浏阳七宝山、麻阳九曲湾和常宁铜鼓塘三个矿区探明了储量。其中七宝山探明的储量达28万多吨,接近大型矿床规模;九曲湾铜矿探明的储量为11万吨,铜鼓塘矿区探明的储量为8万多吨。这是湖南境内探明储量最多的三个矿区。七宝山矿区是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九曲湾和铜鼓塘是砂岩铜矿,铜是以砂岩的胶结物而出现的,基本上是单一型铜矿。其他还有衡阳市郊的车江小型铜矿,以及一些有色金属的中的伴生铜矿。所探明铜矿总储量约60万吨左。因此湖南是铜矿资源比较缺少的省。省内最高年份产铜矿石70多万吨,不能满足需要。
湖南铜矿有比较攸久的历史。据多项资料证明,湖南境内在商代时,即已从事铜矿的开发和冶炼了,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宁乡县黄材镇附近,经考古挖掘,出土了一尊青铜质的大方鼎,名叫“四羊方尊”,也叫“司母戊大方鼎”。此物证明,我国商代已经开始了铜矿的开发、冶炼和铸造。麻阳九曲湾铜矿区经勘探和开采后,所获资料证明,该矿是从周代开始开采、冶炼的。周代是紧靠商代之后。因此,九曲湾铜矿很有可能,也是从商代开始开采冶炼的,也可能是九曲湾为大方鼎提供了铜。《史记 ·货殖列传》中记载:“江南出金、锡、连、丹砂”。这里所说的金即是铜。有了铜和锡,才能冶炼出青铜。周代以来的隋、唐时期,铜广泛用以铸造货币铜元、铜钱等,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当然,铜在生活、生产领域也被广泛利用。以上是历史上铜矿开发和利用的简要情况。
关于铝矿,湖南在以往相当长的历史上是空白的。到了新中国建国后,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了找矿和勘探,也是在这一时期,湖南省在湘乡市还建设起一个铝厂。从1958年以来,直到21世纪初,有关地质部门在寻找和勘查铝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查明了省内铝土矿资源分布,也勘查了3个小矿区。湖南铝矿主要分布在湘西地区,其成矿层位是二叠系下统底部煤系地层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面上,是在下古生界寒武系地层,或泥盆、志留系地层古风化面上沉积的矿床。二叠系下统的煤系有三个名称,即黔阳煤系、梁山煤系和栖霞煤系,都有一层铝土矿,或是耐火粘土矿,或是铁矾土矿,已勘探的矿区是泸溪县李家田铝土矿,探明储量970万吨,接近大型;另一个是靖州飞山铝土矿,储量31万吨,另有铝钒土储量228万吨。此外,在桑植县竹叶坪矿区,也查明有铝土矿392万吨,铁钒土500万吨。